当前位置:家谱馆 > 颜姓网 > 颜氏宗祠 颜氏宗祠

河北博野颜习斋祠堂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颜姓展区
河北博野颜习斋祠堂  

中华颜氏网 2012年9月5日 万家姓

位于河北省博野县北杨村北颜氏集居地。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颜元逝世后,门人李刚主等将其书房命名为“习斋学会”,内设颜元神位,成为习斋祠堂之始。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门人李恭等集资在里县齐家庄另建颜习斋祠堂。初名传道祠,李恭逝去后,改名颜李祠堂,后变为李刚主祠堂。清中叶毁于火灾。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吏部侍郎尹会一奏请朝廷,在博野县北杨村重建颜习斋祠堂。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维修。1919年,民国大总统徐士昌下令拨款进行修缮。1936年,1940年进行维修。1963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6000元修缮。其建筑座北朝南,南北长60米,东西宽11米。 大门前设五层汉白玉台阶,狮子一对。正堂三间,内悬挂多块于成龙等名人所书的扁额,堂前两层石阶,堂门及前山木制雕棂,二门楼的后厦下设有屏风。大门楼内 有对称耳房,前院东西厢房各二间,后院东西厢房各三间,形成一殿二阁四厢房、九门九对的格局。“文革”初期大门、二门厢房、耳房夷为平地,只剩下正堂三间 山墙、四根廊柱,正堂房顶杂草丛生,数处坍漏。1993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修复正堂三间和院墙。199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确定颜习斋祠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颜元生于1635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十一日),卒于1704年9月30日(农历九月初二日)。其父颜昶曾被蠡县一位小官吏朱九祚收为养子。颜元生在朱家,原名朱邦良,后其父颜昶因与朱家失和,于明朝末年颜元四岁时,随清兵逃往关外。其母王氏因夫杳无音讯,于颜元12岁时改嫁。颜元便同其养祖父母一起生活。养祖母去世,颜元代父居丧,行朱子“三日不含,朝夕哭”的家礼,饥饿哀毁几至于死。颜元根据切身的体验,“颇觉有违于性情,已而读周公礼,始知其删修失当也。及哀杀,检性理,乃知静 坐读讲非孔子学宗,气质之性非性善本旨也”。

颜元8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吴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

  颜元头像 宜,通医术,又长术数。因此,颜元从小所受的教育就与众不同。19岁,又师从贾珍。贾主张以“实”为生活的准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这对于颜元后来的“实学”思想不无影响。同年,中秀才,但不久“遂弃举业”。20岁,“究天象、地理及兵略”,此时朱家因讼中落,生活由颜元“耕田灌养”。21岁,“阅《通鉴》,忘寝食”。22岁,学医。23岁,“学兵法,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并且还学习技击。24岁开私塾教书,此后多赖开药铺行医为生。

颜元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24岁时,他“深喜陆、王,手抄《要语》一册”。26岁时,始知程朱理学之学旨,他 的养祖母病逝,颜元不胜哀痛,他一丝不苟地按照《文公家礼》为其守丧,结果使得颜元连病带饿,几乎致死 。颜元根据切身的体验,“颇觉有违于性情,已而读周公礼,始知其删修失当也。及哀杀,检性理,乃知静 坐读讲非孔子学宗,气质之性非性善本旨也”。“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静坐读书,乃程朱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从此以后,他力主恢复尧舜周孔之道,猛烈抨击程朱陆王学说,从原来笃信理学变成批判理学的杰出代表,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五十七岁的时候,南游河南,发现“见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直与孔门敌对。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乃定以为孔孟、程朱两途”。他说:“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其辟佛老,皆所自犯不觉”,朱子的学术不过是“禅宗、训诂、文字、乡愿四者集成一种人”,“千百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也!”

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主张以周公的六德、六行、六艺和孔子的四教来教育学生。在他开设的讲堂上,安放着琴、竽、弓、矢、筹、管,每日带领学生从事礼、乐、射、书、数的学习,探究兵、农、水、火等实用之学。颜元不仅教育学生“习动”,而且身体力行。他武艺出众,57岁时与商水大侠李子青比武,“数合,中子青腕”,足见他老年时仍保持着矫健的身手。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后书院为水淹,返归故里。康熙四十三年(1704)卒。颜元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者达100多人。高足李塨(1650 —1733年),字刚主,号恕谷,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1]  

颜元一生不以著述为事,其主要著述为《四存编》、《习斋记余》。《四存编》有中华书局1957年标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