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袁姓网 > 袁氏宗祠 袁氏宗祠

东莞温塘袁氏大宗祠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袁姓展区
东莞温塘袁氏大宗祠

  

      袁氏大宗祠建于1460年,1965年适逢文化大革命,祠堂属四旧之列,被迫拆迁,改作大会礼堂。改革开放时,改作毛织厂,1993年毛织厂毁于火灾。2010年重建,斯年正月十八动工,于2011年7月底完工。

  

1.袁氏大宗祠空间特点

  

     祠堂的选址及外部环境

     南粤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村落布局中,最普遍的特点是祠堂位于村口附近最突出、最显眼的位置。民宅大都坐北向南,呈梳式布局,袁氏大宗祠位于村落的东南边,最靠近村口牌坊,门前有晒坪,背后是山林坡地,西、北面是密集的民宅。整体村落形成“牌坊——村路——祠堂——民宅”的布局顺序。祠堂整体环境又是“晒坪——祠堂——林地”的布局顺序。祠堂选址在符合约定俗成的传统框架前提下,视觉景观效果颇佳。

          祠堂的空间特点

     宗祠的空间布局基本沿袭中原地区传统建筑形式。从平面上可以看出,祠堂建筑具有以下空间特征:

     第一,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平面基本形制是三横两纵围合而成的“日”字形的院落布局。东西走向的三横分别是门堂、中堂、祖堂,之间有内庭院形成分隔和过渡,是祠堂举办主要仪式的功能空间,门堂次间前为塾台后为塾间;南北走向的两纵是带侧廊的厢房,是联系三堂和服务性质的辅助空间。

     第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以实体建筑围合庭院空间。

     袁氏大宗祠空间布局与传统北方四合院非常相似。内院都是由两堂和侧廊围合而成,外墙很封闭,院内有乾坤。形成封闭、半封闭、开敞三种空间的交替穿插。

     祠堂的屋顶结构

     祠堂屋顶粱架形式是结合了北方常用的抬梁式构架和南方常用的穿斗式构架的混合形式,亦称之为“插梁式构架”。其结构特色是“承重梁端插入柱身”。即屋面的每一根檩条下皆有一柱,或瓜柱、或驮墩斗拱、或金柱、或檐柱、或中柱,柱底与檩的垂直方向以梁连接。驮墩斗拱式用于门堂及中堂的前檐步架,因门堂前檐步架最接近大门,梁与驮墩雕以吉祥图案等木雕,可以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瓜柱式用于门堂、中堂的心间梁架及祖堂,以简洁粗壮的形态撑起高高的屋架,传达出力量感。博古式则用在庭院两边侧廊的梁架,小巧精致富于变化。

  

2.袁氏大宗祠建筑的装饰特点

  

     由于祠堂在民众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尽全家族之力打造装饰,重建袁氏大宗祠捐款就有八百多万。所以其装饰规模是普通民居不可比拟的。最有代表性的首先是屋顶的装饰。

     袁氏大宗祠内有壁画分别画在三条柱和一条梁上,以典故为绘画内容如:韩信点兵,郭子仪拜寿,姜太公登台拜帅。

     祠堂的屋顶装饰

     屋脊是确定屋顶形象的主要框线,也是屋顶的装饰重点。位于屋顶正中的正脊更是重中之重。

     船脊是较为古老的屋脊形式。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先民以“舟楫为生”,舟船的形象久之便化身为屋脊。又因正脊两端高翘形似龙船,也称作龙船脊。宗祠的门堂、中堂和祖堂就都是龙船脊。以南粤特有的锅耳山墙配龙船脊,加之黑白红三色的适当运用,庄重而不失靓丽。

     博古脊是清中期南粤地区盛行的屋脊形式。展现的是封建社会盛世的瑰丽。博古图案是乾嘉盛世年间盛行于全国的装饰纹样,袁氏大宗祠则将其运用在祠堂正脊的两端,形成独具特色的博古脊。典型的博古正脊由对称的两组博古头、鳌鱼、小品、花窗和中间一组主画组成。主画和小品的工艺均为灰塑。

     祠堂的其他装饰特点

     装饰工艺多样,体现当时当地装饰技术的最高水平。一座祠堂往往综合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彩绘等多种装饰工艺,且同一种工艺也有多种技法主堂前檐步架的斗拱、檐板(当地俗称唇板)、门窗用木雕工艺,其中斗拱主要是圆雕人物,唇板都是花鸟鱼虫浮雕,门窗是浮雕和透雕。墀头多用砖雕装饰,柱础、栏杆、月梁、石鼓、梁头、塾台侧面等使用石雕。门堂墙楣有彩色壁画,乌木大门有彩绘门神。最大量使用的还是南粤最有代表性的灰塑工艺,搏风头、门头、外墙、侧廊屋脊等处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