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古通虞)乐,故曰上虞。”《辞源》亦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还有一种说法,是舜的后代封于上虞。《路史》云:“舜之支庶或食上虞。”《越中杂识》记载:“虞舜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明·万历县志)称:舜述之在上虞者遗迹之多,意者南巡时或驻跸之故地涉方后,或为子庶之封邑,民感其恩,子孙思表其德。在唐以前,上虞由舜的子孙建立家庙,对舜祭祀。
到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百官里人集资,在百官上街堰头附近建起了舜帝庙。到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和民国10年(公元1921年)又多次重修。使舜帝庙成为气势壮观,建筑雄伟的名刹。曾
被称为浙江两大祀之一。浙江两面大祀:一曰禹庙在绍兴;一曰舜庙在上虞。舜帝庙宽约23公尺,为五开间,山门前有荷花池,石拱桥。庙径深约100多公尺。第一进为舜帝殿;有虞舜全身坐像。虞舜姓姚,字重华,因双目重瞳,故又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尧曾叫舜到大森林里,老虎碰上不咬他,毒蛇碰上不避他,在狂风暴雨中行走不迷路。第二进为太祖殿。舜的太祖父名句望又名句芒,他因开始播种有芒的作物,因此被子历代崇奉为祭祀的春神,人民期望年年丰收。第三进为四岳殿(舜任用之大臣)。每一进均有戏台,二边为廊房。庙内有石雕、砖雕、木雕、浮雕。飞檐龙顶等能工巧匠之绝作。庙前有重华石,击之有声。庙北有舜井,东西各一,均有涌泉。
历代名家书诗文
上虞的虞舜遗迹,特别是舜庙建成后,引来了诸多文人墨客,书写了著名的诗词和文章。有的在舜帝庙作了楹联、匾额,有的成了传世之作,供后人飨用。
(唐)诗人朱庆荣有《舜井》诗云:“碧甃磷磷作有记牢,青萝深琐小山巅。回首下视千寻水,疑是苍梧万丈天。“
(宋)赵汝普《题舜庙》云:“苍梧云断帝升遐,奇石江边自古夸。莫道薰弦无逸响,鸡鸣寸亦重华。”
(南宋)陆游《舜庙怀古》云:“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江山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此诗作为舜帝庙楹联石刻。
(元)林景熙《舜庙》诗云:“声断薰弦万壑幽,三千年事水空流。衮衣剥落星晨古,野庙凄凉鹿冢游。孝友风微惟旧井,神明遗胄尚荒丘。九疑回首孤云远,老泪斑斑盼楚舟。“
(明)倪元璐(户部尚书,著名书法家)舜殿匾额“居方飨保“。
(清)曹恒吉《舜庙》诗:“帝辇何年过,荒祠起暮风。百官藓古石,两岸漾飞虹。松矗屯江鹤,沙深蓐塞鸿。垂衣天子象,野老话重瞳。”
(清)谷肇祥书四岳殿楹联:“选政在公举虞鳏,其风尚已;祭典到酬庸侯伯,於传有之。”
舜江十景绘墙上
上虞遍地是侍山好水,如诗似画。尤其是舜江(后改称曹娥江),源出剡山,蜿蜒百里,流向大海。江边有龙山,山下有金鸡石,抵拒奔涛,喷沫飞雪,极为壮观。龙山凤山松柏常青,怒风激之,时若潮音。晴日登山眺望,千岩万壑,罗列其下。回首北瞰,清光如镜,渔艇蓑笠,出没其间,古人称之舜江十景。
舜江晚渡:夹岸青山江水肥,渡头瞑色上征衣。春潮暗落海门远,凉雨初来津树微。桑橹一声惊雁过,短篷三尺逐鸥飞。半边红处炊烟外,指点灵祠孝女扉。
鸡石秋涛:银山隐隐水迢迢,倏忽飞来到舜桥。石脚硬盘痴虎立,涛头鏖战毒龙骄。轰雷一声天容惨。喷雪千重地轴摇。但得枚乘好赋手,不须夸说广陵湖。
龙山九日:肥鱼大酒菊花天,十里龙山处处连。剡县滩声来脚底,会稽峰影落樽前。青丝莫倩愁中老,乌帽谁禁醉后颠。满把茱萸人正健,风流未必逊当年。
当芎烟雨:虞乡一障峙兰风,俯瞰长江气象雄。漫说林峦明媚处,且看烟雨画图中。云迷了壑头俱重,墨沈三分手未工。惟有定评苏玉局,西湖两字入空濛。
凤山春晓:晓气晴明春景奢,一峰高处尽繁华。烟含鸡石江头柳,日上牛皮谷口花。北岸莺声开万户,南湖树色隐千家。天然一种难描画,菜甲飞英麦长芽。
盖水秋渔:天光湖色净琉璃,闲看青山理钓丝。秋天才添新雨过,清风微动夕阳迟。断荷浦外竿双影,疏柳桥边浆一枝。软笠轻蓑随处好,何人重谱志和词?
还有旌教晨钟,竹岭松风,顾坪晴眺,娥眉初月四景也均配有很好的诗。
(宋)李光作诗《题百官渡》:“晓雨微茫水接天,隔江茅店有炊烟。杖藜独光沙头路,犹记当月趁渡船。”第二次作《再题百官渡》诗云:“茅舍荆扉尚宛然,重来白首记当年。几回倚杖沙头路,独立苍茫唤渡船。”(李光(1077-1159),上虞五夫人,宋崇宁,五年中进士,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安抚大使等职。)
著名教育家经亨颐作诗《登兰芎》云:“家门十里有兰芎,五十年来在意中。小邑名山何所记,有明气节话倪公。”《白马湖新绿》云:“万紫千红非所爱,爱他新绿满平阡。春光迎得同心友,大好湖山诗画缘。”
以上均是历代文人对上虞山水美丽的真实写照。
舜帝功德岁岁颂
虞舜所处时期,人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讲得颂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育。曾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舜年尧日欢乐无比的赞颂从此流行。
南宋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讲:舜的高尚道德给绍兴,上虞的风俗留下良好的影响。“舜为人子,克谐以孝,故其俗至今蒸蒸是效;舜为人杰,克尽其道,故其俗至今孳孳是蹈;舜为人兄,怨怨不藏,故其俗至今爱而能公;舜为人君,以下下禅,故其俗廉而能逊。“清·康熙本《上虞县志》:“虞自昔舜支庶所封,渐渐声教。民习于勤俭,安于耕织,不乐商贾,故富籍无千金之产,藏获无指之家。内外之辨甚严,贵贱之分不远。士勤诵读,尊师友,以廉耻为尚,以气节相高。”
为颂扬舜帝之功德,上虞人民历年来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舜帝庙通晓达旦,演出地方戏曲,演奏民间音乐。在丰收的年景,从正月十三演到十八日,连续五天,热闹非凡。连邻县余姚、慈溪、绍兴的人也赶来参加。真是欢乐无比。遗憾的是这座千年古刹,五十年前已逐步拆除,至“十年动乱”时,连尚残存的建筑物也全部拆掉,面目全非,盼望舜帝庙的文化内涵今后能得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