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的墓。位于贵州遵义龙坪区永安乡。1957年发掘。播州杨氏自唐末至明万历年杨粲墓间,统治播州长达755年,是西南地区著名大土司。杨粲为第十三代,南宋嘉泰初年袭播州安抚使职,官终武翼大夫。其墓建于淳祐年间。
1982年国务院公布杨粲墓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杨粲墓,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皇坟嘴,北距遵义市10公里。建于南宋理宗淳年间(1241-1252年)。结构为平顶双室,用白砂岩条石砌筑,最大的一块石料达一万二千余斤,以子母扣层层套合的方法固定。占地面积64平方米(门票上简介),在西南地区已发掘的同类墓中居于首位。
杨粲墓的平面布局是南北两室并列,为夫妇合葬墓,南室墓主是杨粲,北室墓主是他的妻子。两个墓室结构大致相同,均由墓门、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中有过道相通。通长8.42米,前室宽8.04米,后室宽7.53米。棺床置于后室中间,长3.42米,宽1.84米,高0.43米。四角垫有圆雕龙柱,两侧为交股的龙身和龙尾。后室墓顶各有一方形藻井,当中分别镌双钩"庆栋"(男室)、"德宇"(女室)字样。两室墓门的高度、位置、装饰基本相同,安有仿木构单页门扉,可以开阖关锁。
杨粲墓由于早年被盗过,随葬品幸存不多。1957年清理发掘时,在两室棺床淤土中,获得陶瓶、影青瓷碗、残铁三脚、带柄铜镜、"崇宁重宝"、"崇宁通宝"钱等文物。另在两室墓底腰坑内发现两具铜鼓,鼓面朝下,平放在铜钱上。男室铜鼓重12.25斤,通高28厘米,面径44.5厘米。鼓壁夹垫剪破的铜钱碎片,字多模糊,可辨识的有"元"、"通"单字,应为北宋哲宗所铸之"元通宝"。女室铜鼓重17.75公斤,通高30厘米,面径49.5厘米。两鼓胭、腰、足三段分明,胭部稍大于鼓面,束腰,足外撇,带状扁耳。造型凝重,纹饰精美,十分珍贵,已被定为南方铜鼓发展史上的八大类型标准器之一。男室铜鼓由于鼓壁夹垫有字铜币,可以明确地判断年代,这在已出土的铜鼓中实为罕见。
人物介绍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祖籍山西太原,为杨端第十三代孙,杨轼之子,幼年过继伯父杨轸为嗣。据宋濂《杨氏家传》说,他是宋代名将杨业的后代,于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1204年)袭职,称播州安抚使,当政四十余年,是黔北最大的统治者。杨粲对外反对金人入侵,对内实行“不事苛求”,采取了一些适应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播州人民的劳动,经济有显著发展,出现了“土俗大变”、“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好局面。前人撰写播州历史,多称杨粲功在国家”、“德被生民”。据《遵义府志》记载杨粲“性豪放,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急。大修先庙、建学,养士,是杨氏家族的全盛时期。 杨粲墓,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坪桥村皇坟嘴,北距遵义市10公里。建于南宋理宗淳年间(1241-1251年)。结构为平顶双室,用白砂岩条石砌筑,最大的一块石料达一万二千余斤,以子母扣层层套合的方法固定。占地面积50.1平方米,在西南地区已发掘的同类墓中居于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