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阎姓网 > 阎氏宗祠 阎氏宗祠

沛城阎尔梅墓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阎姓展区
阎尔梅墓在沛城西30里,大沙河东岸杏花村西,墓群掩映在蓊蓊郁郁的苍松翠柏之中,肃穆而神秘。

     杏花村旧时称杏土追 、杏花土追 ,因杏花盛开而有其名,今天墓群东仍然有前杏花、后杏花两个村庄。杏花土追 本是一名门大户人家的别墅山庄,不仅环境优雅,而且很有些气势。阎尔梅为其先母卜葬时,山庄旧迹尚存。那时,黄泛尚未摧毁沙河两岸美丽风光,于是阎尔梅选中了这个地方。

     沛人阎尔梅,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崇祯举人。明朝灭亡后祝发为僧,自号蹈东和尚。与铜山万寿祺并称“徐州二遗民”。

     阎尔梅生活在明末清初,是一位抗节守志的反清志士。明末曾与江南士子陈子龙、夏允彝、张天如等组织一并参加复社。清军入关,他在沛县组织训练乡勇,抵抗清军,并赴史可法军中,为之谋划战守之策,以图恢复明朝江山社稷。阎尔梅因反清遭清政府通缉,“一驴亡命,四海无家”,流亡漂泊四十年,仍眷顾前朝,守志不移。阎尔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一生写下2000多首诗篇,抒忧国忧民之思,发报国无门之慨,有《阎古古全集》行世。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77岁的阎尔梅在杏土追 家中病逝。

     杏土追 是阎尔梅父母的安葬地。公元1646年,阎尔梅延请溧阳堪舆学家朱鉴先来沛,为其父母卜葬。阎氏本居城东耿庄,这里濒临微山湖与大运河,低洼潮湿,常遭水患困扰。西部沙河一带,地势相对较高,且距阎氏别业西庄(阎集)、南庄(马村)较近,故卜葬杏土追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1年),阎尔梅结束了流亡生涯,自太原返沛。他不愿与儿女同住,便在杏花土追 先陇附近筑草堂数楹,一为先父母庐墓,尽人子孝道。二来远离纷繁世事,息心宁志,潜心著述。在这个僻地荒村里,阎尔梅校读旧作,刊印诗集,静静总结人生。在杏花土追 ,他写下了《帝统乐章》17篇,自盘古,三皇五帝,一直到明太祖,评说他们治国为政之德,寄托思念故明之志。

     阎尔梅晚年,心情渐归散淡闲适。村居期间,曾有题为《杏土追 杂咏》的10首七言绝句,详细叙写了杏花土追 风物和沙河两岸自然环境、风土民情,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故事。如第一首:“微山湖绕汉台乡,千顷荷花百里长。岁岁金堤开瓠子,西林却扫杏土追 庄。”东村耿庄在湖西汉台,西林杏土追 在沙河之滨,遭水灾侵袭,因而这一带也日趋荒凉。又如第四首:“华山峰隐氵郭 桥南,微雨新晴稍露尖。适有故人工绘事,登楼随意写烟岚。”华山在杏花土追 南十余里,隐约可见,氵郭 桥在村北不远的地方,山水相宜,又有同道来访,难怪他乐其地之乐,“松风一觉即神仙”(《杏土追 杂咏》之三)了。第七首再现了当年沙河景物:“芳草匀匀麦径斜,踏青儿女扌帝 茅芽。红桃碧柳参差放,点缀中间白杏花。”麦田中的小道,男女儿童河边扌帝 茅芽,正是当年沙河两岸人民生存环境的真实再现。“最苦家贫常匮米,闲灾梨枣售人间”,老人食不裹腹,只能卖书度日了。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阎尔梅卒于杏花土追 草堂,葬于先人兆域之侧,也就是今杏花村西的阎尔梅墓地。临死前他交待儿女,自己死后深埋地下,预平坟冢,以防清政权迫害。从那时起,沛地阎氏一族,筑坟皆方顶,与其他族姓有别。茫茫黄沙之下,埋着一个孤愤忠直的魂魄;涛涛沙河东岸,行走过一个逃名逃禅的遗民,大沙河见证了曾经发生的一切。

     因阎尔梅在杏花土追 建有一堂,故友龚鼎孳文先生为书“文节常”。阎尔梅死后,沛人于碑石上敬镌“文节先生”。其后二百年间,阎墓伶仃孤苦,无人为之旌表。清光绪年间,四川石柱厅(今属重庆市)人马光勋三任沛令,他治沛政绩卓著,亲爱士民,深得沛人敬重。他从士民反复叙说中,得知阎尔梅光明磊落的士子气概,顿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情。他本人仕途坎坷,曾因为沛民请命而受黜免。为弘扬士子正气,效法后人,马光勋下令划拨300亩土地,为阎尔梅建立陵园,私赠孝廉,勒于贞珉,亲书“明孝廉阎古古先生之墓”,碑阴详载古古先生一生事迹。今碑石仍然立于古古先生墓前。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后人建立碑楼,雕镂吉祥图案。后来,随着时局变化,墓地渐为农人耕种,面积缩小,竹木被损。民国时期,沛县县长冯子固重新划地81亩,周围复植松柏700余株,墓地蔚然再成大观。

     新中国成立后,阎尔梅墓地、墓碑作为历史文物受到保护。1957年,阎古古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三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阎古古墓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接受中外游客的凭吊,并成为踏青郊游、访古探幽的理想去处。

     阎尔梅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虽遭缉捕、陷囹圄,不屈不挠,其精神品格,成为沛县人民一笔珍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