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阎姓网 > 阎氏宗祠 阎氏宗祠

玉山阎立本墓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阎姓展区
唐代书画大家兼宰相阎立本葬于江西省玉山县城冰溪河南武安山东北坡。此山林木葱笼,四季常青。冰溪河似环形玉带,绕山缓缓流过。墓坐西南,朝东北。背依武安山,左靠黄谷山,墓前百余米为普宁寺。

阎墓墓前青石墓碑高有两米,宽一米,圆弧顶。中刻有“大唐相国本寺檀越立本阎公之墓”,左刻“大清乾隆十五年冬月吉日住普宁寺沙门心田同本寺大众重立石。”碑前没有祭台。整个墓地长约 30余米,宽 20余米,占地面积近 700平方米。1984年冬,由文物部门重修围墙。

1987 年,阎立本墓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东方画圣、唐朝宰相阎立本葬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城冰溪河南武安山北侧。为何阎立本墓出现在玉山呢?

阎立本(?—673年),唐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贞观年间著名的宫廷画家,官至右宰相,中书令。阎立本去世后朝廷是否赠与(追授)官职?葬于何处?子嗣如何?担任中书令后有何作为?《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对此均无记载。尤其是《旧唐书》,编纂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许多史料直接从唐宫廷的诏令、手记、奏章等原始资料得来,史实非常可靠。而且按唐代官制,左宰相管理吏、户、礼三部十二司,右相管理兵、刑、工三部十二司,“中书令”一职与“右相”同,所以阎立本死前的职位较阎立德等官员的“尚书”职位为贵,按理说,如果阎立本死于任上,宫廷的史官必然有记载,至少也应该有阎立德的“陪葬昭陵”的待遇,为何《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上全无其丧葬事宜的记载?阎立本所担任过的秦王(李世民)府的“库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朝廷“主爵郎中”、“工部尚书”、唐高宗(李治)时的“右相”等职务时,史书中均有与其职务相关的“手挥丹粉”、“研吮丹粉”、“立本,显庆中以将作大监代立德为工部尚书”、“立本曰:‘民饥未可以师’”等具体活动的描述,唯独没有“咸亨元年,百官复旧名,改为中书令”后的与中书令一职相关的具体活动的描述,这又为何?

据康熙、乾隆等各版《玉山县志》的记载:在唐朝“下逮总章(公元668年),权归二圣,元老播遗”之际,右相阎立本因不满二圣(唐高宗、武则天)专权而退隐于武安山(现玉山县城南)。后“愤其子不肖,舍宅为僧庐,筑墓其后,委以祭祀”。清康熙八年至康熙十六年任玉山知县的唐世徴(湖南湘潭人,进士)因“更阅方外志注”,在其《普宁禅院记》(见康熙版《玉山县志》)一文中称:“二院隶五都,距普宁不远,徴始知立本寓玉山有年,前后所施宅院地,事极确”,又据1985年版《玉山县志》所记载的民间传说:阎立本在玉山隐居期间,其子仗势屡屡欺民霸女,阎立本愤而设计将其沉河处死后,舍住宅改建为普宁寺,舍读书之处改建为智门寺,舍南庄改建为普圆禅院。阎立本逝世后,普宁寺众僧即遵瞩将其葬于预先筑好的墓内。至今普宁寺旁的阎立本墓地周围树木茂密,尚存清乾隆年间重立的墓碑一块,高2米,宽1.2米。圆顶中央刻着“大唐相国本寺檀越立本阎公之墓”,左刻小字“清乾隆十五年冬月吉旦。住普宁沙门心田同本寺大众重立石”。整个墓地长约30余米,宽20余米,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1987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阎立本的退隐丧葬事宜之谜已基本解开,其退隐于玉山武安山的时间应是670年,这一年的一月、二月属于“总章三年”,三月至十二月应是“咸亨元年”,虚岁已是70岁的阎立本选在“百官复旧名”的新旧交换之际,感贤如房、杜,平生谨慎,遭不肖子荡覆,门户无遗物,佞如李绩,而寝疾戒其弟曰:吾遗诸子今付你,察有志气不伦,交游匪类者,皆先挝杀然后闻。遂携其子果断退隐于被朝廷视为“蛮乡瘴地”的砂砾镇旁的武安山(今玉山县城冰溪河南),以避“二圣”寻隙加害,是明智之举,其生平时辰也因此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句号。

阎立本为什么会选择到江西玉山作为其晚年归隐的地方,这其中的缘由,和他的兄长阎立德在江西经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上将征高丽,秋,七月,辛卯,敕将作大监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载军粮”。另外在《唐会要》七十九卷有阎立本和江西的记载:“赠洪州都督、文贞,博陵县子阎立本”。这些史料很明确的证明了阎立本与江西的关系,阎立本到江西应该是非常的肯定明晰了。还有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里面提到的一些名词,历来一直在争论,其中有“都督阎公之雅望”的阎公,就是一位令人争议的对象,因为没有明确其名,也就不知道到底是谁。到现在也扑朔迷离,没有定论。通过查考现存有关史料,在王勃作这篇文章时,当时并无阎姓洪州都督,但是史料明确记载的洪州阎姓都督却有一位,那便是阎立本的哥哥阎立德。加上还有阎立本被赠洪州都督的史料记载。因此可以推断,王勃在滕王阁序里面描述的“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指的应该就是阎立德、阎立本在江西的事实经过。另外,阎立德于644年来江西上饶等地负责督造战船一事,史料记载已经明确无误。关键还有之后阎立德的将作大监及工部尚书职位,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在656年之前就先后由阎立本代为行使。

通过史料记载联系,阎立本应该与玉山已经非常接近了,由于政务,阎立本也会经常来往于江西上饶等地,对江西上饶的地理特征与风土人情必定有所了解。当时上饶有大部分地区隶属江南道衢州,玉山也为其中。当时玉山还没有县的建置,距当时首都长安千里之遥,后来建县因境内有怀玉山而置县名为玉山县。玉山是信江的源头,阎立本不会不前来考察水利、民情,当然也会因独具吴韵楚风的玉山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在有了江南民间淳朴恬静的生活体验,心中必定会留下深刻的感受。阎立本虽然官至宰相、中书令等重要位置,但是“废王立武”的事件阴影一直都困扰着阎立本,挥之不去,加上“二圣临朝”,朝廷的决策实际上都由武则天来定夺,阎立本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和危险。在当时这样的政治背景下,阎立本选择以前工作、游历过,让自己神往的玉山,作为他退出宫廷后晚年安身立命最理想的生活住所,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阎立德、阎立本从首都长安来江西,路途非常遥远,虽然当时的交通没有现在如此的便捷,然而古代的水路却是四通八达,加上隋朝开掘完成南北交通的京杭大运河,更是来往自如。据查考,他们从长安来的线路应该是出长安、过渭水、入黄河、转洛阳、再经运河、下长江,最后直达江西、沿鄱阳湖到达上饶、玉山。

这就是阎立本隐居在玉山真实的缘由和生活经过,以及武安山为什么会遗存有唐代宰相、东方画圣阎立本墓室的来龙去脉。另外,阎立本家乡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保存有其墓葬,因此现今遗存在武安山上的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阎立本墓室,并不是人们所猜测的衣冠冢,而是阎立本国内唯一的一处真身墓室。这是国内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古迹,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