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邢姓网 > 邢氏宗祠 邢氏宗祠

海口邢氏祖祠

时间:2021-3-12 来源:家谱馆邢姓展区


邢氏祖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府城镇尚书街东侧23米,为一般砖木构筑,建于1836年(道光丙申年),实为邢氏族人为纪念万安知军邢梦璜(文昌人)而建的"邢知军书舍"。


建筑简介

邢氏祖祠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府城镇尚书街东侧23米,为一般砖木构筑,建于1836年(道光丙申年),实为邢氏族人为纪念万安知军邢梦璜(文昌人)而建的"邢知军书舍"。

建筑格局

祠宇坐北向南,院落二进,由祠门、过堂、后堂、东西廊庑等组成。东西宽

邢氏祖祠21米,南北深42米,占地面积882平方米。祠门面阔3间10.5米,进深2间8米,前檐插廊1.5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过堂面阔12.5米,进深2间9.2米,前后插廊各1.5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式瓦顶;东西廊庑阔2间12米,进深2间4.5米,前檐插廊1.5米,抬梁结构,单檐硬山式筒板布瓦顶;祠门与过堂间距5米,过堂与后堂间距3米。

前堂右侧6米处有一石砌古井,直径90厘米,井柜高40厘米,厚6厘米,井深至水面2米。

总体布局合格,具有清代建筑风格,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着文庄路走,沿着鼓楼街走进去,便能看到古老的鼓楼。站在街道上看,这座鼓楼被包围在民居中,显得十分突兀。在鼓楼的左侧,是一个古老的石门,顺着石门走进去,再沿着古老的青石阶梯向上走,就看到了修建于明代,且在明清两代都曾多次重修的鼓楼。曾经,这座鼓楼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主要用于窥探四方的军情动向,也曾用于报时、报警,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也逐渐暗淡下来。如今的它,周边是水泥栏杆,以及距离不到20厘米的居民楼。

现在的鼓楼更像是一位已过百岁的佝偻老人。鼓楼房顶的瓦片部分已残缺不全,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坍塌,曾立于鼓楼四角的石雕早已不见踪影。从鼓楼的正面一眼望去,脱落的墙体上,过去砌墙用的砖块、石墩赤裸裸地展示在人们面前。鼓楼正面两侧一米见方的木窗早已被虫蛀得不像样,仅靠木桩和铁丝固定。而墙体之间,用于固定墙体的木柱已经与墙体分离,其中,木柱与墙体之间最宽的裂缝达到了2指宽。在墙体的左侧,原本的木梁柱摇摇欲坠,不堪一击。细看梁柱上,斑斑点点的虫眼十分显眼,梁柱已被啃噬得只剩空壳。再透过窗户的缝隙朝里看,屋内的地面也已有裂缝,而在屋内起支撑作用的几根木桩也早已过了“保质期”,柱体已有较深裂纹,不堪重负。


    下了鼓楼,顺着小巷再走,就来到了尚书直街。在如今的琼山区公安局分局宿舍小区旁边,两座宗祠毗邻。紧靠街边的宗祠为“黄忠义公祠”,1800平方米的三进院落,从去年年末开始重新修缮。

而在黄氏宗祠旁边,就是邢氏宗祠。邢氏宗祠于2011年被列入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与正在修缮的黄氏宗祠一对比,邢氏宗祠显得十分破败。从邢氏宗祠后面绕进院子后,触目便是满地的生活垃圾。走进院子,则是落寞地立着的房屋。房屋的墙壁上,有些地方已经裂开了很宽的缝隙。有些院落的房屋屋顶,瓦片也早已成片地坍塌。

    

    然而,任谁也想不到,在如此破落的院落内,却有明珠暗藏:房屋的梁上,精美的木雕十分清晰,喜鹊、小鹿在灵芝从中嬉戏,显得生机勃勃。盛开的梅花、梅树枝头的喜鹊、梅树下的麒麟,在厚厚的尘埃中,依旧光芒夺目。值得一提的是,邢氏宗祠内,不同的房屋,梁上的木雕也不尽相同,

顺着台阶再往前走,院子里杂草丛生。过去的残桌破椅被凌乱地堆在一起,被砍掉的树枝被随意地丢在地上,而直径一米左右的一眼水井依然清澈见底,水井旁的两棵无花果树上硕果累累。靠近大门的墙边,“仰高门”的石碑靠墙摆着,石碑已成两段。从正门看,邢氏宗祠大门上有一副门联。门联上写道:“登堂缅念知军祖,入舍勤读圣贤书”,中间,“邢知军书舍”的门匾十分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