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薛姓网 > 薛氏宗祠 薛氏宗祠

福安薛氏宗祠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薛姓展区
薛氏宗祠位于福安廉村对岸的高岑村,又称薛(补阙)祠。高岑《薛氏宗谱》记:“补阙祠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8年),历经盛衰,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祀唐补阙及历代祚。1990年重修,并添建了后厅。

      薛祠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坐东向西。依次为戏台、祠厅、后厅。戏台面阔五间,进深五间;祠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减柱造构,双坡顶,鹊尾脊。祠内有“东宫侍讲”、“太子太傅”竖匾,清道光壬辰年(1892年)“会魁”匾各1方,龙陛1 方。保存完好。200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岑村,是薛令之的祖父从廉村迁居过来后形成的村庄。村民是薛氏后裔。入闽薛氏已发展到第41世。

      高岑村和廉村,古代同属一个“乡里”,都属廉溪乡。薛陈两性世代联姻,是血浓于水的关系。

      在这个村里,找不到繁华宅院的遗址。传说中的令之故居地更是普通的宅地。这是怎么加回事呢?

      这就是要说说我们薛氏的“苜蓿家风”。

      薛令之是太子老师,但他的生活十分清淡,常以“苜蓿”当菜吃。“苜蓿”,是西域传入的植物,开紫色小花。长安有“苜蓿园”,用来养马的。那时是“开元盛世”,长安是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风俗奢靡,达官贵人过得是灯红酒绿的日子。杜甫不是说“朱门酒肉臭”吗?还有白居易说的“长安居大不易”。因为消费太高了,大家花钱如流水。人生得意须尽欢,但薛令之却能清简寡欲,独守廉洁。

他辞职回家的时候,史书说是“徒步东归”。如果是“金满箱,银满箱”,千里万里怎么个“徒步东归”?那得要车装马载。“无官一身轻”,无财也一身轻,一路看山看水回家,薛令之就是这种人格,另类的作风。

      这就是薛姓的“苜蓿家风”,清廉本色。古人说“吃得菜根,百事可做”,薛令之就有能吃苜蓿的硬功夫。他当然没有银子盖深宅大院。后来唐玄宗也听说令之家里实在清贫,下令资助他,薛令之只肯接受一点,其余退还衙门。

      后来,苏东坡有一句诗:“羞对先生苜蓿盘”。苏轼受他的影响很深,做官勤政廉明,在杭州做官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而过着清廉的生活。“苜蓿”成了熟语,许多诗人都用这个典故。过去,当老师的说自己的职业时,都说是“苜蓿生涯”。

薛氏宗祠有几块匾很值得高岑人自豪。

      一是祖先牌,从一世祖薛贺起到25世止。大约是26世的时候做的,那至少也是明代以前的文物了。

      二是大门上的“太子太傅”匾。令之的官职是“太子侍讲”,太傅是皇帝加封的。他还兼了个“左补阙”,是谏官。“太子侍讲”的职责是为太子讲经,四书五经之类,是要有才学的。

      原来在享厅上还有一块的“东宫侍讲”匾。东宫像一个小朝廷,东宫官“皆用有德者为之”,没有品德才学,是不能在东宫任职的。尤其是侍讲、侍读。东宫侍讲的品阶虽然不高,但机遇、前程无限量。一旦太子登基当皇帝,往往任命老师担任要职。但是令之选择辞职回家,你说他是傻瓜还是聪明?是贪还是廉?

      中央挂着“会魁”匾,光绪壬辰年就是1892年,百余年老匾。薛梦蛟在1892年“公车北上”,到北京会试中得“会魁”。就是“贡士”。清朝会试,乾隆后都在三月举行。四月十五日发榜。这时杏花盛开,所以称为“杏榜”。第一名叫“会元”,其余都称“贡士”,也就是“会魁”。梦蛟在殿试、朝考中成绩都在中上,钦点了“御前花翔侍卫”的官,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中央干部”了,而且常在光绪皇帝周围,当时是很荣耀的地位。

      薛氏后代中,中进士的宋代居多。比如薛黼、薛曾、薛伟、薛召等等。许多人迁出去了。近的有本市的黄澜薛氏,甘棠薛氏。远的有迁到厦门的,比如当过龙溪县尉的薛沙,是闽南公认的厦门开发者。号为“南陈北薛”,“北薛”就是从高岑迁去的。金门也有薛氏聚居,前几年,曾组团专门到这里拜谒薛氏祖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