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徐姓网 > 徐氏宗祠 徐氏宗祠

莱阳黄埠寨徐氏祠堂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徐姓展区

莱阳市照旺庄镇位于市区东南7公里处,南濒黄海,北依蓝烟铁路干线、烟青一级公路,水资源充足,旧时“莱阳八景”之一的“五龙汇涨”蚬河、清水河、白龙河、墨水河、富水河五条河流环绕贯通境内,这里土地肥沃,北部属五龙河水系冲积平原,以砂质土壤居多,富含磷、钾、硼等微量元素,是莱阳梨的正宗产地;南部多丘陵,山虽不高,却物产丰饶,莱阳梨、富水河蛤、五龙河鲤鱼、黄埠寨的饼子等是照旺庄镇的特产。莱阳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黄埠寨的饼子———别看样。”是说样子虽不好看,但好吃。黄埠寨村,明末建村于黄色土丘之前,故名。该村的饼子,清代就创出了名号。传说清朝莱阳某任县令,上任后去海莱山(疑是海阳莱阳交界)办理案子,回来路过黄埠寨,于是村里派饭吃。当时村里拿出了栗子面饼子,县官一看黑乎乎的,调轿子就走了,轿夫便把饼子随手揣在怀里。半路上县官饥肠辘辘,又累又饿,就让随从停轿歇息。这时随从从怀里掏出了那个栗子面饼子,一咬,大喊:“哎呀老爷,这个饼子真好吃!比馒头都好。”县官一尝,说:“调轿回去!”他们又回到了黄埠寨,跟村里的人说,就要这个不起眼的栗子面饼子,别的不要。从此,黄埠寨的栗子面饼子就出名了。而县官吃饼子的地点就在村里的徐氏祠堂。

黄埠寨徐氏,系明初徐氏先祖从“小云南”迁至海阳廒子村定居,后从廒子村迁徙而来。徐氏祠堂(当地百姓俗称家庙)坐落于村中一高坡上,祠堂坐北朝南,门前一条东西路穿过。在大门的西侧,有一道砖石砌成的拱形门连墙矗立在东西路上,拱门之上为小筒瓦组成的硬山顶。路的西侧有一青砖砌的拱桥,看起来年代久远。路边种着几棵本地树种,一棵碗口粗的榆树斜靠在质朴的拱形门墙上,绿意幽深,远处望竟有些许南方园林的感觉。祠堂大门前,七级如意台阶拾阶而上,显得祠堂高耸、庄严,台阶的最上一级两侧后补了一对石狮。大门位于门楼的正中间,门前两侧各有一个方形石鼓,石质微黄偏白,凿刻细致朴素,仅在正面雕凿有两个扣在一起的类似葫芦状的门环,好似一对士兵默默地守卫着身后的祠堂。门楼的匾额上题有“徐氏祠堂”四个行楷大字。门上贴着一副后人题写的红纸对联“百八进士三鼎甲十二宰相五封侯”,这是祠堂的通用联,形容徐氏祖上曾出过众多的读书人及获得功名的人。大门上有四个寿字门簪。门楼上方两侧有两块长方形条石挑檐,两块老的戗檐砖白灰底上用墨书着民间花体字“寿”。门楼的屋顶做得比较费心思,中间是硬山脊,覆盖筒瓦,两侧山墙圆脊,一高一低两组,上面一层又用半圆形的筒瓦组成了图案做装饰。

祠堂正房四间,西边第二间为门。东西山墙两侧各有约一间房子的空地,外套院墙至门楼两侧。祠堂主体用当地产的偏棕黄色的小石块砌成,仅在山墙的上部分用少量的青砖做了五级台阶状砌筑,上面博风砖做了打磨处理,戗檐砖雕做了简单的旋转花叶雕刻做装饰。屋顶为后换的筒瓦,不知修复前为何形制。门窗上的木制花格还在,今已加玻璃。屋里素雅静穆,不事修饰。祠堂里北墙上方悬挂三方后制的匾额,分别为“世代同宗”、“追远”、“永思”。徐氏祠堂价值最大的地方在于完好地保存了全套的祭器和宗谱及放宗谱的木制长盒子。这套祭器全部为木制,共有四十多件,基本都是成对的,有烛台、香炉、花瓶、碗、碟、酒杯等,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祠堂祭祀器具留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那两幅将近三米长的老宗谱为卷轴样式,放在长两米多的长盒里。四周裱边,彩绘图案,最上方是祥云、灯笼及屋檐,貌似天上宫阙;下面是青砖铺的菱形的地面,最上边是一条长供桌上放着一排牌位;下面摆放着一个有桌围的方桌,方桌上摆放着祭器;顺着前方一条长甬路向前,是一个带底座的三足香炉,然后两侧是密密麻麻的用小楷书写的人名。宗谱上面的布局再现了当年祠堂里面祭器摆放的布置。另外一幅上面画着人物,也是写满了人名。

祠堂又称宗祠、家庙,是古代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

2014年,黄埠寨村经商的徐杰倡仪全村徐氏宗亲捐款十五万余元,耗时七个月于年底前将老祠堂修缮竣工。

2016年4月6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全省103个村入选,照旺庄镇黄埠寨村同莱阳市万第镇护驾崖村、姜疃镇凤头村一同入选。(感谢莱阳市委宣传部协助采访)解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