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羲乃周储太伯公五十八世孙,世居庄城(今金坛市金城镇),尊为庄城一世。唐开元十四年进士,授翰林职,钦命江南道采访使,监察御史。公才高学博,儒林拔萃,诗论名冠,盖盛唐之秀。论著、诗集富有百卷,乃我族饱墨之祖,世代宗仰之师。
公光羲,卒葬庄城东村(古碑仍在,花桥村委会收存),墓园数亩,有碑碣亭园,景观优美。至今千百余年,世事沧桑,遗址殆湮,况今既世已成农田阡陌。瞩目怀思,乃先人茔地,裔众无不涕泪。对此,储氏文化研究会为重修光羲公墓,在金坛市召开多次会议,呈请属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保护历史名人古墓地,为中华文化复兴做出贡献。
我祖光羲公一脉渊源,史迹光辉,人丁繁衍,遍布大江南北,仕人学子,荣登神州内外。仰仗商贾英豪,飞鸿展翅,树雄心大略,为我祖重振辉煌!谨此族贤倡议:奉立此碑,标志有主,继修墓园,筹谋有序,牵红线而引金玉,击金鼓震撼鲲鹏。望我族海内外名人、名士、企业家,出谋献策,敬奉孝心,为重建先祖光羲公墓园捐资献策而名垂千古,世代荣昌。
安徽省岳西县储氏宗祠管委会 敬立
公元二零一零年岁次庚寅孟春 谷旦
庄城四十一世孙昭武
储光羲(约706~约763)唐代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等县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山的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当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强兵劲卒,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而唐玄宗委任权□,荒于政事。储光羲途经邯郸,作《效古》二首写途中所见:“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并自抒怀抱说:“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足空夷犹。”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又有《观范阳递俘》诗说:“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对朝廷的昏聩,安禄山的野心,洞若观火。安史乱起,叛军攻陷长安,他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殷□《河岳英灵集》评储光羲诗,说他“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并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认为“两贤气同体别”,都是能够继承曹(植)、刘(桢)、潘(岳)、陆(机)的“风骨”的。储光羲的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名。如《牧童词》、《钓鱼湾》、《田家即事》、《同王十三维偶然作》、《田家杂兴》等,风格朴实,能够寓细致缜密的观察于浑厚的气韵之中,在表现闲适情趣的同时,多少接触到一些农村的现实,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给人以真切之感。苏辙于唐代诗人中,特别推重储光羲。《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语》)
著有《正论》 15卷、《九经外义疏》 20卷,并佚。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