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韦姓网 > 韦氏宗祠 韦氏宗祠

韦昭墓与韦昭贤祠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韦姓展区

韦昭墓与韦昭贤祠

 

延陵九女墩有一则动听的神话故事。韦昭父子先后归葬于此,后裔子孙韦国才、本直、■、珊、荫芳等人,也先后埋葬于此,因而被称之“韦氏祖茔之地”。历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千百年,韦氏后裔没有忘记祖宗,年年清明、秋分都上坟扫墓祭祀。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延陵豪强大族王姓欲霸占九女墩周围土地,夷平韦氏祖茔。韦氏宗族心急如焚,怎么办呢?最后决定,上书县衙,以求官府支持正义。韦氏三十三世孙韦晰,呈状丹阳县衙。当时地方绅士刘宰正在县衙与知县品茶聊天,见状后,气愤地说:“光天化日之下,岂容豪强欺压良民!”刘宰随意地对县令说:“这事就交给我办吧。”刘宰,金坛人,进士出生,做过县令,晚年寓居丹阳,喜做善事,办实事,曾重建贤桥,被丹阳百姓尊奉为“贤人”。刘宰写了一篇颂扬韦昭的文章,由县衙派差役去延陵,张贴在韦晰家大门旁的墙壁上,哄动延陵。豪门王氏,见而生畏,遂停止圈地平坟的计划,风波平息。之后,韦氏后裔将刘宰的这篇文章镌刻在石碑上,世人称之“昭公碑”。

 

到了明朝,丹阳城内城外,到处都在建造祠庙,新北门的丁公祠、麻巷门的鲍公祠、沈家桥北的萧公祠……丹阳知县旷鸣鸾意欲在延陵镇修建“韦昭贤祠”,苦于经费短缺。韦昭49世孙韦学闻讯后,主动与县衙接头与商议,承接建祠一事。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三月廿九,韦学将“拟建韦昭贤祠”的申请呈送丹阳县署审批。批准用地三亩二分,免征钱粮。万历四十年仲冬初一,韦昭贤祠竣工,历时三年。

 

韦昭贤祠,简称“韦昭祠”,俗称“韦公庙”。位于延陵镇东街,坐北朝南,三进九间。祠门外有韦学所立《重建韦昭贤祠记》石碑,第一进天井内东有“韦昭井”,西有刘宰所书“昭公碑”。第二进天井内有丹阳知县旷鸣鸾所书《重建先贤韦公祠记》石碑。第二进为正堂,供奉韦昭画像,东侧挂有镇江府知府霍镇方暨同知、通判、推官共同送的“后汉名贤”堂匾,西侧挂有丹阳县知县旷鸣鸾暨县丞、主簿、典史共同送的“先儒领袖”匾额。其次是韦氏亲友送的“名贤世第”、“千古名儒”、“先儒正宗”、“杰士光先”等堂匾。其时,丹阳知县带了大批官员,均亲临延陵镇,参加韦昭贤祠落成庆典及祭祀活动,知县致词,并助俸银。

 

贤祠庆典在锣鼓声、鞭炮声、欢声笑语中结束。从此,每年春秋二季都有县衙官员前来延陵参加祭祀活动。抗日战争时期,练湖后东岗韦昭后代子孙韦永义曾先后两次来贤祠拜谒凭吊先祖祠、墓,在延陵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