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汤姓网 > 汤氏宗祠 汤氏宗祠

宋汤滨墓志铭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汤姓展区


汤滨是南宋宰相汤思退的后裔,世居浙江云和汤侯门村(即现今龙门),汤滨为汤镛之子,可考汤镛卒于景定五年(1264)。《汤滨墓志铭》由明朝刘基亲自撰并书,清初时,碑石尚完全无缺,雍正三年(1725),因砍树而碑断。现存《汤氏家谱》记述了残碑的文字。


内容一览

附:汤滨墓志铭

(□为残碑断字处,标点根据其意加注。)

□因以为氏望出范阳山中者最著,龙泉之裔亦出山中,至□太师婺国载实,生大中大夫稻,大中始自龙泉西乡迁家东南届首,父荫让其弟最望,生镛,字伯韶,君之父也。君气局坚定,闻义□,以植之,君夙夜尽瘁,以辅其成,□隧复推达之于乡。凡饿者、冻者、殒连无告者,悉禀之布之。□造石为梁以济,油坑道恶,君辟而平之,南溪渡舟易坏,君□。里有人佣于富,民宵行坠水死,其子欲诉官,冀得金,君召□也,况未必得金乎?其子感激悔悟。君为掩遗胔衣,食其□,续膏梁。终日正襟坐,闻有短人行者,摇首笑弗答,甚者揖□之。人称君子者,一则曰君,二则曰君,云:先是京,未知学君□,学不学都陨厥宗,闻京惕然思出,从名讲师,卒为良士。暨□三,久不肯御酒肉,形容枯瘦,后四年,当至正辛卯,有□父相亲,死而有知,魂魄当依白杨萧,悲风四集,庶不□,月巳未同京同窆丽水县云和乡。吾思岭夫,自先王□末,辄奋袂疾争,唯恐失之。不啻如丧,重宾视同气,如他姓□,可谓贤也。巳君娶王氏,子三人,长文楷,龙泉县儒学教谕,次仁□,辉炫燧尉,女二。铭曰:孰不有宗,曾莫惠之,兄能达于乡以鬯,□世弗遗。

□郎江浙等处知枢密院事刘基撰并书

□等处行中书参知政事石末篆刻。

石碣残断之原委

吾思岭滨公墓碑志,系诚意伯刘基撰并书,清初时,碑石尚完全无缺,雍正三年(1725),武生王维栋同张又栻等,将公墓旁古木盗,拚与蓝义芳等砍伐,树倒碑断。族人呈请云和孙邑尊究追,蒙履勘属实,提案责罚不贷,并判令修整先茔,追缴山价。此案原委,当时族人曾勒石纪事,惜文义欠明,特节录之,以告来者。

相关新闻

云和发现刘伯温题词碑遗址

(无 为)

位于云和龙门外垟村的汤滨墓最近,笔者在查阅汤侯门(即今龙门)《汤氏族谱》时,发现云和尚遗存刘伯温亲自撰并书的《汤滨墓志铭》残碑,于是,县政协文史委专门组织了考察寻访,终于在龙门的外垟村找到了该遗址,并寻得汤滨墓园的部分条石。

龙门村,古称龙泉"东南届首",南宋宰相汤思退的世居之地,故亦称汤侯门。汤氏为处州的名门望族,宋时举家为官。至元四年(1267)承事郎杭州路临安县尹致仕叶现撰《石屋处士汤镛墓志铭》(此碑现于云和湖水下)载:"辞君谠镛,字伯韶,姓汤氏。汤为括著姓,自宋丞相岐国公思退显,丞相从祖(讳)稻赠大中大夫,繇龙泉西乡石笏,徙家县东南届首,子姓蕃衍成聚,环邑里皆汤姓地,因以氏著。"汤滨为汤镛之子,可考汤镛卒于景定五年(1264)。《家谱》记载,滨公已从汤侯门迁居丽水西乡汤村,汤滨之墓在龙门外垟发现,可能是逝后回归故里的。

刘伯温在《汤滨墓志铭》后署名"江浙等处知枢密院事刘基撰并书",明时,枢密院有同知枢密院事,简称同知院,为知院的副职。枢密院掌军事,知枢密院事应该相当于兵部侍郎,说明当时刘基已在朝廷为官,因有"江浙等处",说明他当时还是省级官员。刘伯温为汤滨撰写《墓志铭》,可能出于同朝为官的感情,也可能是出于对汤氏旺族的倾慕。

《汤氏族谱》记载,雍正三年(1725)时,因砍树敲断了该题词碑,所以记载的碑文均以"以上断字"标注,另据汤氏年长者回忆,断字处均缺少三个字。家谱还详细记载了汤滨墓的坐向:"汤滨公墓厝在云邑五都外垟,坐乙兼卯,墓下有碑为志,附图,每墓均有石柱。"家谱中还画了墓厝的地型图。考察人员根据古老的地型图,配合古式罗盘,经过几次的尝试,终于在龙门外垟村的田畈后山中,找到了汤滨墓。通过网络查找,1945年浙江省政府在云和时,位于云和大坪村的"浙江通志馆"也记录了该碑文,其目录为:"刘祝群:《刘诚意伯撰并书汤滨墓志铭残榻跋》,《浙江省通志馆馆刊》,13期,1945年8月。"

现存的汤滨墓已被盗贼捷足先登,在墓室的上方,有一个巨大的盗洞伸向墓室,根据挖出的泥土判断,是近年才光顾的盗贼。在墓地的周围一圈,可明显地发现来自瓯江岸边的鹅卵石,也可容易地判断墓地的大小。墓地的明堂已被盗贼挖出的泥土、山皮滑落的泥土完全覆盖,估计近两米深。据村中老人说,坟茔的条石已被村民抬回村中,用于建造水沟、猪栏、厕所等。在外垟村的水沟、厕所等处,确实发现了许多近两米长的古代条石。刘伯温题词碑实物,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被村用于自建筑物中,我们未曾找到,二是仍然被埋于深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