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庙情缘
伏波庙的来历
明末清初,因战争影响四川一些地方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清圣祖康熙皇帝招民填川治蜀,听蜀中巡抚李国英具奏陈言,招两湖、两广,闽黔之民于蜀,插占荒芜土地,开荒种粮。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下湖广填四川圣诏。第一诏,舒氏族人在有名的“湖广填四川”时先后在四川不同地方安家落业。康熙18年己未岁(1679)舒文煜(黄氏)二子,舒承瑚、舒承琏连同七子一并入川到遂宁七里桥,起程时为保大风大浪中一路平安,便将伏波将军木像立放船上同行,途中忽遇一阵狂风卷起巨浪,船颠波欲翻,舒家人赶紧将伏波将军木像供奉于船头,心中默默祷告:“求菩萨保佑。”说也奇怪,立即风平浪静,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此后途经山脉沿江而下一帆风顺到了遂宁。
后为感恩伏波将军神灵,同时也为兴家治国,防战乱、灾荒、温疫之苦,舒氏宗族商议在1684年由众人捐资出力在柏木湾旁高岩坎占地5亩,修建了房屋建筑面积2千余米,远近闻名的伏波庙,把汉朝的伏波将军塑像立在上殿正中,两边还塑了玉皇大帝、文昌夫子等神像,下殿两侧还有些文武菩萨,中间是来庙的人活动空间,天井有紫金花、桂花等名贵树木,后有黄角树和草坪空坝供上庙的人活动。
伏波庙的变化
庙子修好后,就有各地群众来烧香拜福,许愿还愿,每年清明请戏班子来唱戏。民国时期县、区教育部门还利用庙子的房屋、设施,办起了保国民学校,吸收附近的儿童来庙内读书。二月香会节,安岳、乐至等地一些香客朝灵泉、广德寺,往回走路过凉风垭时还顺便来伏波庙烧香朝拜。
解放后,伏波庙不但是省内外舒氏族人三月清明祭祖求神烧香活动的地方,而且还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开会、学习、教书育人的主要场地。上下殿既有政府教育部门办的正规学校,又有农技培训,村民识字的夜校,由于庙子的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区乡政府、地名办于1982年10月将当地村名改为福光庙村。该村覆盖着2个半村、16个队、700多户、2400余名村民,后来为有利工作,方便群众办事,又于1992年2月把村委会、党支部等部门的办公室迁到伏波庙内。
伏波庙的发展
近年来,在党的统一战线和宗教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为适应灵泉、广德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又于1995年进行了改建,除上殿正中突出了伏波菩萨和观音老母等神像外,在下殿的大雄宝殿正中塑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像,两边还有十八罗汉等神像,从此以来庙上烧香拜佛和祭祖等活动的人不断增加。2006年,舒氏族人三月清明一次来庙上祭祖的达300余人,2007年4月1日清明节从潼南、安岳、乐至和市内的舒氏族人来庙内祭祖活动的达到700余人,除了祭祖、拜佛还跳舞,唱歌,放电影,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如今至伏波庙的道路也修成了水泥路。使游览广德寺的群众快捷方便地到伏波庙烧香、拜佛和游玩。舒氏族人把庙子当成祠堂,2010年清明节姓舒来祭祖,共商传承舒氏历史文化,为国培育优秀人才。舒远吉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