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苏姓网 > 苏氏宗祠 苏氏宗祠

泉州苏氏宗闾

时间:2021-3-11 来源:家谱馆苏姓展区
很难想象,在那熙熙攘攘的闹市中,坐落着这么一座宏伟耀眼的宗祠。近日,记者走进泉州胭脂巷(旧称燕支巷)“祖闾苏民居”25号院内,亲眼目睹了泉州海丝文化这一处重要史迹。

  记者了解到,“苏氏宗闾”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北宋祖,科学家苏颂嫡系第十世孙苏唐舌(1270-1352)于元代初年自同安徙居泉州燕支里之后裔的原居民地。因明代万历年间永春名士颜延榘为苏氏十世懋祺、懋祉兄弟题赠“苏氏宗闾”名匾,故燕支苏氏亦称祖闾苏。700多年来,燕支苏后裔因历史上的诸多原因,自元末至今,又分别移居同安、安溪、惠安、晋江、台湾、海外等地。目前与燕支苏保持密切联系的本宗有晋江东石、前店、南安登贤因斋苏、江南长春、东湖水漈等苏氏宗亲。由于祖闾苏因“苏氏祖闾”名匾而得名,所以1998年文管部门定文物保护单位时取名为“祖闾苏民居”。

  从闹市路口走进胭脂巷时,总能给人一种庄重且严肃的感觉,仿佛进入到当时的苏氏祖闾。原胭脂巷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苏家出入巷道,其交接处筑有隘门一座,占地约60平方米,前后两面屋顶,门上木匾书“苏氏祖闾”四个大字,门口风狮一对。该隘门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毁于上个世纪60年代。现在作为祖闾苏门户标志的祖闾门已不复存在,苏氏后人只好利用照墙外壁,重立“苏氏祖闾”四个大字,既为文物名称的得名树立标志,又为胭脂巷增添新的景观。

  据了解,在元代,胭脂巷就因通南门,交通便利,成为泉州和海上经济生活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来来往往做生意的人不少来自阿拉伯国家,造成当时泉州伊斯兰文化盛行,而汉人中也有许多也信奉伊斯兰教,历代以来众多族人与阿拉伯人及后裔婚配,故此,泉州苏氏部分后人有着阿拉伯血缘、阿拉伯面孔,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苏家人“阿拉伯式”鼻子:鼻梁低而鼻尖高。

  几百年来,胭脂巷苏氏与伊斯兰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胭脂巷的苏氏族人保留着浓厚的伊斯兰特色。在汉人的习俗中,牛肉之类的食物是不能用来供奉祖先的。而苏氏族人无论是拜祭先人还是拜祭土地公,都用牛肉供祭。几百年风雨流逝,如今的胭脂巷早已不复往日“苏氏一条街”的盛况。

  记者走进苏氏宗祠内堂看到,大门只漆黑色,没有汉人传统的门神,建筑带有明朝建筑的简单、古朴,屋内的油漆也以阿拉伯人所崇尚的蓝、绿为主色。

  随着旧城改造的进程,胭脂巷旁逐渐高楼林立,开阔的景象不复存在。古巷风情,名人故居,是今天的人们最直观感受古泉州历史风貌的载体。苏氏宗闾静静地伫立在闹市中却不受任何打扰,丝毫无惊吓之意,足足显示出百年古厝的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