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史姓网 > 史氏宗祠 史氏宗祠

福泉山史弥远墓道桥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史姓展区
东钱湖的福泉山,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登上山顶,向东能远眺东海,往西则可看到东钱湖和市区。乘坐旅游车上山,沿途是连绵起伏的一片片茶园,这里是福泉山茶场。茶场的场部,在山脚下的旅游车换乘处,它的右边是一片翠绿的竹海,竹海之中掩藏着南宋丞相史弥远的墓道。虽然墓道与公路近在咫尺,要是没有熟悉的人指引,初来乍到者想找到它,还是挺不容易的。  

   史弥远(公元1164-1233年),是离此不远的东钱湖下水村人,前丞相史浩的第三个儿子。下水村的史氏家族,南宋时期“一门三宰相、四世二封王”,史弥远是其中最为显赫者,在宁宗、理宗两朝独自为相二十六年,废太子、立理宗,独揽朝纲,当时有“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之说,死后被追封为卫王。

   墓道起坡处的山脚下,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孔非常小,净跨只有2.12米,但是桥面居然有5.80米宽,由此也可看出墓道之气派。拱券采用长条石纵联砌置,券石非常规整,每根长1至2米。原来的桥面已被破坏,仅残存一根望柱及部分雁翅桥面断石,望柱柱形较小,头部雕有莲花饰。现桥东侧的拱券上面,直立长出一棵粗壮的檀树,树根已长入拱券之内,同桥紧紧连成一体,看来也有数百年的树龄。现在整个墓道建筑,除了这座拱桥外,墓前还有一座五开间的享殿,石板墓道连接着古桥与享殿,殿前,建墓时植下的两棵将军树―――钻天银杏,依然在尽着自己的职责。

   史弥远为何要将自己的坟做在大慈寺旁边呢,传说他的慈母周氏墓就做在这里,大慈山的山名也由此而来,他是为了与母亲的坟离得近一些。但据《宋朝名人轶事汇编》援引的《醒心集》所载,这里面另有故事。他原先是想将育王寺做自己的坟地,这可叫寺里的众和尚犯了愁,史弥远权倾朝野,眼看此事难以阻止,这时,有一个聪明的小和尚出来说,他有办法阻止,于是他作了一首儿歌,教小孩们传唱:“寺前一块地,常有天子气,丞相要作坟,不知何主意。”结果,这首歌传到了史弥远的耳朵里,他一想,这要是让皇帝知道了,那可是要杀头的啊!就赶快将坟做到大慈寺旁边了。如果没有这个小和尚,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育王寺,当然也没有这座墓道桥了。

   福泉山上除史弥远的墓道桥之外还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在茶场场部,就是以前的大慈寺前沿溪的路上,跨溪建有数座石拱桥,目前余存的仅有一座。此桥在停车场附近茶园的山脚下,桥面被密密的灌木丛所蔽盖。

   这两座宋代石拱桥都看不出有过修理的痕迹。史弥远死后43年,南宋朝就结束了风雨飘摇的历史,等到桥需要修理的时候,早已是族衰朝亡了,福泉山也慢慢地重归于静寂。此两桥依靠自身的顽强,艰难地存活下来,成了宁波古桥中为数不多的“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