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南宋石雕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史姓展区
东钱湖南宋石雕
东钱湖南宋石雕群,遗存丰富,工艺精湛,填补了我国美术史、文物考古史以及雕刻艺术史这一时期的空白。它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具有南宋文化的独特风格,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价值。
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中的这些石雕,体积重庞大、工艺十分精湛,如同一支威武的仪仗队,护卫着地下的主人,代表南宋时期墓葬的最高规格。
这些石刻造像,不管武将、文相,一般都高达3米左右、宽l米左右,大部分用当地梅园石雕凿而成,质地细腻,重达几吨以上。石马、石虎、石羊高达1米以上,重量1吨左右。有的出自一块石料,有的头部由一块石料,颈部用榫卯衔接,但接缝十分严丝合缝,整体组合不露破绽。无论是石翁仲的文臣、武士,或者其他造像,其总体设计的造型艺术,颇具历史的年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石武士皆穿盔戴甲,双手握剑,威风凛凛:石文相则戴冠穿袍,宽袖博带,双手执笏,眉清目秀。
石马背鞍系缰,昂首兀立;石虎作蹲伏状,竖耳睁目;石羊双角下卷,前肢跪倒,后肢蹲伏,温顺驯服,分别代表忠、孝、节、义。
一组组石雕极富活力,造诣精深,为研究古代服饰、兵器、石刻艺术、风俗习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座南宋石刻公园,是由当地政府于上世纪末划出地皮、拨款修建,建于上水村下庄史渐墓道的附近。公园成立后,就将零星散置在东钱湖四周山谷中的史氏墓葬石象生迁移至此。当然,除南宋史氏三宰相、五尚书之外,其他尚有明代兵部尚书金忠、户部尚书余有丁的墓葬两旁的石像生。因此这些石雕的年代也从南宋一直延续至明朝时期。
我国的墓前石雕早在春秋、汉唐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帝王陵寝、公侯将帅的墓前,如卫青、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但南宋石雕,一直到东钱湖石像群发现之后,才填弥补了这一空白。虽然东钱石像群继承了北方石雕的风格,但明显有江南造型简练、细腻、柔美的艺术特点,可谓与北方石雕一脉相传,并且有新的发展。
东钱湖石像艺术,对元、明、清的墓葬石雕无疑有很大启示作用。如南京的明孝陵以及北京的十三陵的墓葬石像生。甚至,东钱湖石像群对日本的石雕艺术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南宋时,明州(宁波)是通向日本、东南亚甚至中东波斯国的主要通商口岸。来明州商埠、首都临安(杭州)的海外人士,除商人之外,还有不少僧侣。据史书记载:史嵩之等丞相当时就与日本僧侣均有不少交往。这些日本僧侣就把中国的文化、艺术带回到日本。于是,日本的石雕就向明州石雕学习,同时宁波一带的工匠也到日本传授技艺。近年,中日两国不少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发现:日本寺庙的经幢与宁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等古寺的经幢如出一辙,连基座雕的花纹都十分相似。日本考古学家、工艺学者就到中国探流溯源,结果在东钱湖一带的南宋、元明石雕上寻到了“根”。这说明早在南宋,中日两国的工艺美术就已开始交流,南宋石雕艺术也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根开花、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