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施姓网 > 施氏宗祠 施氏宗祠

东沙头赤虾墓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施姓展区
赤虾墓位于衙口东沙头,是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赤虾墓原名东沙大墓,是施氏九世静隐公夫妻、十世敦古公夫妻及十一世勤斋公五圹合葬墓。明嘉靖三十七年(1588年)始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8年)由施琅重修。墓占地面积4840平方米,坐西向东。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施琅平台后封侯之时,墓丘封顶以整石雕成龟壳状,墓桌、墓曲手均用整石砌就,顶压石雕昂首长龙,雕工精美,形制奇特。墓穴坐西朝东,背负黄土岗,面临深沪湾,被风水先生称为“黄龙渡江”。话说施琅请风水先生找了这么一个好穴后,极为高兴,墓建好后回京述职。康熙帝与他聊完公事后,突然兴起,问起施琅回家乡后都做了些什么。施琅一一作答,并将修祖墓的事也说了。康熙听了很好奇,问施琅道:“听说还请风水先生看过了,看来挺特别的,这个墓可有什么名字吗?”施琅正准备说出“黄龙投江”,心里一惊,这龙可是皇家专用的,得避讳!转口便说到,“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因为临深沪湾,形状又如虾状,所以叫‘赤虾投江’。”从此,这个墓就改称为“赤虾墓”了。

  赤虾墓曾一度被黄沙掩埋40余年,近年发现并整修。你现在到离施氏大宗祠两公里的东沙头,可以看见整修一新的赤虾墓,那新修的牌坊上还写着“赤虾灵穴”四个字哦。

  小匾额大功绩 楹联寓意多

  漫步施氏大宗祠内部,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多的楹联!好多的匾额!好多的石碑!记者稍微做了一下统计,祠内单是匾额便有31块之多,琳琅满目,富具内涵。正厅及后厅梁枋上悬挂皇帝赐予的“玉音。勋德齐班马范曹”、“忠勇性成”、“勋庸懋著”、“天下第一清官”、“彰信敦礼”、“锦堂萱茂”等额,都来自康熙皇帝谕嘉或书赐施氏父子之文。而楹柱间缀满的对联,目之所及也有20多对,真草隶篆书法,异彩纷呈。这些楹联多为追溯施氏显赫历史或者家族内德才兼备者的事迹,更多的一些是对施琅平台功绩的颂扬。如此一来,宗祠也成了一部浓缩了的平台史,通过这些匾与联,见证了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平台历史。

  在正厅东侧的墙壁上嵌有一方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施琅亲撰“为念丁卯年冬复建是祠”的《建祠告成愿碑文》石碑。石碑为2米多高的花岗石,里面记录了该宗祠的历史沿革。而正厅的西侧,则嵌有数方黑页岩碑刻,其中 有康熙三十八年施世纶撰写的《祀典租额碑记》,以及三方施氏重修大宗祠的记录。最为特别的还有一方铭刻着相传为康熙皇帝御赐的百世字行:“卿仕际应侯,文章慧业修。至性能纯养,正心得自由。恬淡明素志,宁静似先猷。高风崇古朴,雅化尚温柔。黄甲元吉迪,青简大名留。克已存恭敬,定交允嘉谋。思宽爱式广,善足泽常流。深藏抱伟器,远识抒全筹。河山铭竹帛,冠冕绍箕裘。传芳长衍庆,锡祚历千秋。”施能忠介绍说,这是他们的“字行”(即辈分),该字行从施氏十二世开始使用,现在已经传至三十世“自”字辈了。

  

  祠内楹联选登:

  树大根深族姓蕃荣百代

  德高望重孙枝延誉千秋

  

  浔潮浩瀚源远流长绵祖德

  海域澄明钟灵濯秀振家风

  

  临濮封侯亘古皆称圣门贤者

  石渠讲易迄今尽颂汉代儒宗

  

  南纪庆安澜上将精诚卫国

  东溟欣底定生民咸颂干城

  

  人臣奏开阃殊勋谋猷克壮

  国家锡报功巨典品秩加荣

  

  禋宗始自惠公华胄溯千秋靖海武功垂竹帛

  肇邑传于乘氏贤门分一脉石渠学问绍箕裘

  施琅纪念馆副馆长施能忠和工作人员老施抬出一个黑色木箱,里面是22本浔海施行氏族谱。里面记录了施氏的繁衍,更记录了施氏子孙何时进入澎湖的历史。

  据施姓族谱记载,唐昭宗末年,有一位叫施典的秘书丞携子宣教郎敬敷、宣义郎敬承携带族人自固始县入闽,他们翻山越岭,历尽艰辛,最后落脚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晋江县钱江(今晋江市龙湖镇前港村),其后一脉相承,繁衍至今,是为“钱江衍派”。钱江施姓尊施典为始祖,其墓地近年来修葺一新,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就在施典率族人入闽260年之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又有一位叫施炳的大理寺评事,也从固始县率领族人渡江入闽,他们先落脚于福建西北的建阳县麻沙界首,后又迁至沿海的福清县高楼村。也许他们得知晋江沿海有一支是固始迁来的宗亲,于是旋又南下,择居于与钱江相邻的南浔村。浔江施姓尊称施炳为始祖,是为“浔江(又称浔海)衍派”。施琅将军便属于浔江施姓。

  而后,浔江施氏子孙开枝散叶,到目前为止,衙口施氏大宗祠播迁到了台湾、广东、海南、云南、四川、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地,仅福建省内就有350多个村庄。

  据族谱中记载,施姓入台,始于唐代元和十五年(庚子年,公元802年),进士施肩吾到澎湖(后代即移居澎湖),他作了一首绝句描述澎湖情况:“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他率族人入澎湖开垦商贸后移居台湾南部。而后在明、清80多部《施氏族谱》里,记载了施氏族人举家带口,兄弟相携移台进行开垦、商贸活动等。到了清代,康熙、嘉庆、光绪年间大量鼓励移民开发台湾,施琅将军对开垦一甲田园,奖励一头牛,十五两银。施琅族侄施世榜任台湾兵马指挥都司,他用十五年时间,耗白银九十万两引进大陆的水利技术建成“八堡圳”灌溉面积27万亩。现在在台湾,还有将军陂、将军乡、将军澳、将军港、施公祠等地方,就是为了纪念施氏父子在台湾垦殖史上的贡献……

  近些年,海峡两岸施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台湾的施氏族亲每年都会回来祭祖扫墓。当年施氏大宗祠修族谱和进行晋主大典时,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还为此写下了“继序承宗”四个字,盛赞两岸施氏族亲的来往。而澎湖施公祠也赠送了名为“瓜瓞连绵”的礼物,以此见证血缘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