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施姓网 > 施氏宗祠 施氏宗祠

里村施氏祖祠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施姓展区
本报讯“施氏祖祠是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里村城中村改造,将保留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祠堂。”昨天,江门市里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社长施金元说。

  据悉,里村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建的一处楼盘有望本月月底封顶。随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进,人们关心的是,里村的施氏祖祠能否保留。记者昨天从里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得到了肯定答案。  

  里村的祠堂文化  

  据悉,根据里村城中村改造初步规划,能保留下来的,只有施氏祖祠、汴溪新村以及山体和绿化。得知施氏祖祠能保留下来,村民们都很高兴,因为施氏祖祠几十年来都是村民娱乐休闲及里村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

  近年来,蓬江区十分重视祠堂文化建设。里村的“星光老人之家”就设在施氏祖祠。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施氏祖祠,只见有40多位老人,或坐在祠堂门前晒太阳、聊天,或坐在祠堂里打牌、看电视,享受温馨的休闲时光。

  85岁的施长进老人每天都要到施氏祖祠,20多年来风雨无阻。他有时和乡亲们聊聊天,有时就一个人坐在祠堂里“静养”。“我喜欢这里的环境。”施长进说。

  由于里村目前没有公园,住在里村的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喜欢到施氏祖祠玩耍。施氏祖祠几乎成了人们自发聚集的地方。里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也将一些宣传栏、公告栏设在这里,施氏祖祠又成为里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  

  将建民俗文化广场  

  里村村民施兴元小时侯就经常到施氏祖祠玩耍。他说:“里村曾经有很多祠堂,其中光施氏修建的祠堂就有7座,现在剩下来的只有施氏祖祠。文革时,施氏祖祠里的一些壁画、牌匾又受到破坏。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进步,村民认识到老祠堂的价值和传统文化的份量,所以大家现在对施氏祖祠十分珍惜。不管里村怎么改造,施氏祖祠肯定要保留,这是民意。”

  市博物馆也时刻关注着施氏祖祠的保护情况。近两个月来,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黄志强两次来到施氏祖祠,就保护施氏祖祠提出了一些建议。

  “根据《文物法》,以保护文物的主体为中心点,向外延伸15米也是文物保护范围,祠堂周边的民居也应一同保留。”黄志强说。

  里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社长施金元就是里村人,对施氏祖祠有很深的感情,他知道城中村改造“什么能动,什么不能动”。在原来的规划中,东风大道离施氏祖祠有10米远,听了黄志强的建议后,施金元找规划部门商量,最终,这一距离改为25米。

  施金元说:“为了延续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脉,进一步搞好祠堂文化,我们将在施氏祖祠周边建设民俗文化广场及文化设施,形成反映里村历史渊源、凝聚邻里关系的民俗文化中心,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形成岭南特色街区。”

  据悉,规划中的民俗文化广场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成后,古老的施氏祖祠将成为集中展现里村历史文化的场所,成为里村的一个文化亮点。  (文/图 本报记者 吕胜根)

  报料费:50元

  据《施氏家谱》记载,里村施氏始祖施汇原是福建人,其子施庆(二世祖)于宋代任广东冈州(今新会)知州时,举家择居新会城东十庙村。至明初,施氏六世祖豫孙再迁往里村之地开村居住。

  市文物研究会副会长陈志光说,施氏祖祠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是里村施氏族人为俸祀其开村太祖而建的,占地面积780平方米,目前保存完好。

  该建筑平面布局为四进院落,各单体建筑为单檐布瓦硬山顶,四柱穿斗式梁架结构,具有岭南传统建筑风格。

  祠堂门前的石雕、木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