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任姓网 > 任氏宗祠 任氏宗祠

溧阳任兰枝墓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任姓展区
任兰枝墓址

       任兰枝墓址位于溧阳市天目湖镇西大岕村。

      任兰枝(1677-1746),字香谷,号随斋,溧阳茶亭水东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廷试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雍正时,历任詹事府中允、庶子、翰林院讲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雍正五年(1727)九月安南(今越南)王侵占云南开化铅厂地,朝廷命任任兰枝偕左副都御史杭奕禄出使安南,他据理力争,终使安南王划疆定界。还朝复命后,历任兵、刑、吏三部侍郎,后升礼部尚书。乾隆十年(1745)因年迈患病告退,翌年(1746)卒。任兰枝善诗,工文辞,有《南楼文集》、《南楼诗集》传世。参加编修《八旗》、《一统》等志书,担任国史馆总裁。曾4次担任乡试与会试的同考官与江西、浙江、顺天乡试的主考官,担任中允时,曾任提督四川学政。

      任兰枝墓地在溧阳市天目湖镇西大岕村东百余米处的大背山南向支脉的小山脊顶上,墓坐东朝西,早年被盗,墓前仅存围墙、石龟趺及残断墓碑额。

      2000年7月,溧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任兰枝系康熙五十二年一甲第二名进士,史称榜眼,在溧阳172名进士中位列第三名,溧阳民间流传一则笑话,坊间笑称任兰枝自小好学,坐在马桶上也看书,其嫂子笑话他只会吃饭和拉屎,不会做事干活,任兰枝说,将来我要到京城赶考,我会做大官,问他嫂子,将来我能考个什么官,嫂子说就你这副样子,七品八品是轮不到你的,最多混个一品二品,二十多年后,任兰枝赴京赶考,以一甲第二名的成绩,考中进士,位居状元之后,名列榜眼.被授编修,至雍正元年,命值南书房升至内阁学士,至五年,被派去安南定界,回京后,即升兵部侍郎.在朝中巳为一品二品大臣.真应验了嫂子讽刺他的戏话.

而后,任兰枝奉旨赴江西按南昌总兵陈王章侵饷一案,又得雍正嘉奖,调至吏部任侍郎.乾隆即位后,任兰枝负责撰编世宗实录,升礼部尚书,任兰枝是溧阳历史上继史贻直之后,第二个在清朝三位皇帝手下,历任礼部户部兵部工部四部尚书之进士.

历史总有许多相似之处,任兰枝虽然为官清正,谨慎为人,却也难免宦海风波,就像他的同乡及同朝为相的史贻直一样,任兰杖也受到乾隆的警告和敲打,乾隆五年四月,任兰枝门生、太常寺卿陶正靖谢恩时,奏对提到师生同年,违背主旨.第二天,乾隆帝上谕斥责:“从来师生同年袒护朋比,最为恶习,关于风俗政治者非浅。我皇考屡垂训诫,力为整顿,此风已觉改易。近日又有复萌之意,前日陶正靖因升授太常寺卿,具折谢恩,召伊进见,面询云:‘现在雨泽愆期,朕用人行政之间或有阙失,召尔独对,当直陈无隐。’(读到这里,你看这皇上多谦虚,多民主,陶正靖果然上当,)伊沉思良久,奏云:‘并无阙失,唯有处分魏廷珍一事,不无屈抑。’乾隆云:朕思魏廷珍历来居官,一味因循推诿,从未担承一事,不过师友同年援引标榜,博取虚誉,有负国恩。朕是以因其自请罢归,降旨革职。伊既请离任,已不供职,与国计民生有何关系,而陶正靖独举此一事为言,岂得谓之直陈无隐乎?彼时朕并无责伊之词,亦无疑伊之意,及恭阅皇祖实录内,记载癸巳科拔取翰林,知魏廷珍、任兰枝、孙嘉淦皆属同年,朕即疑陶正靖系伊等之门生。昨日礼部引见,朕问任兰枝,伊果称陶正靖系伊门生。如此,明系任兰枝将魏廷珍屈抑之处向伊言之,而有此奏。据任兰枝辩称,未曾向伊言及,则陶正靖私心揣合任兰枝之意,互相袒护矣。因此事有关师生年谊,比周朋党之渐,特令任兰枝将朕旨写出,申饬陶正靖,并使众人知所儆戒。至于陶正靖系任兰枝之门生,朕问任兰枝始知之,并未向他人问及;乃伊书写朕旨,作为问陶正靖而知之。其居心诈伪,避重就轻,欲于笔墨之中逞其技俩,朕岂不读书之主,于字句抑扬间,不能辨别其用意之所在乎?据此,则朕之所疑者,确中情事矣。且伊奏称年老耳聋,一时误听,是俨然以旧臣自居。试问伊自登仕籍以来,为国家宣猷效力者何事,亦不过周旋世故,依违观望,如魏廷珍之辈,为仕途巧宦耳。即此刻传见大臣等,而任兰枝系进呈旨意之人,竟在外逍遥自如,以致诸臣等候良久,屡经寻唤而后至,是又何心?任兰枝、陶正靖俱著交部严加议处。”由此可见,乾隆是怀疑任兰枝指使门生陶正请为魏廷珍申诉翻案,并推测同年三人乡结为朋党而大怒,随后议定革职,说任兰枝有纵容包庇之过,其实并无此事,又以上班开会迟到为由处理他,其实是以疑定过,并无实据,借此提醒敲打群臣,使众人知所儆戒,后来乾隆帝又下旨任兰枝从宽留任,陶正靖降五级调用。此事对任兰枝影响极大,他与魏廷珍孙家淦虽系同年(即同科进士),并无结党,而魏廷珍为官亦较清正,因事被皇上罢用,陶为之辩屈,违背主旨.触了乾隆心病,连累了任兰枝,俩人为此遭斥责贬官,口中难言,心自难服,他们的错误,是指出了皇上的用人多疑之过,属犯上,惹得龙颜不悦,后来魏廷珍亦复出为官.又有升迁,直至退休,这反证陶任俩人,为其申屈,并无大错.乾隆六年(1741年)任兰枝又复任礼部尚书,经筵讲官。  

在此,我们看到任兰枝几乎遭遇了与史贴直魏廷珍等人完全相同的仕途经历,先贬后升,其实他并无大错,皇上是因疑而贬责,乾隆自已心里也明白,这是冤他,也是考验他,抓他做典型,看他受贬后有无怨言,这就是乾隆的御人之道.不断敲打警醒这批老臣能臣而已.总的来说,乾隆对他们还是倚用的.

溧阳历史上有许多父子双进士,如明朝的马性鲁与马一龙,为父子双进士,马如谦及马一龙,即为叔侄两解元,亦为双进士,史贻直和史簪,为父子双进士,任兰枝和任端书,为父子双进士,而且任端书为探花第三名,父亲是榜眼,儿子是探花,这在当时朝中,应是一大新闻,但令人奇怪的是,任端书并不恋官,亦不媚上,他并不讨乾隆欢喜,乾隆十年,任兰枝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告老还乡,第二年病逝溧阳,任端书以丁忧为由,辞官还乡,后迁居无锡,不愿复出为官,归隐田园生活二十余年,直至去世.毫无疑问,这事是与任兰枝生前的交代有关.任兰枝是三朝老臣,亲历宦海浮沉三十三年,特别是雍正接位先后的党争庭争,一波接着一波,惨烈无比,自已虽然谨政慎政,也亦为乾隆借故申饬,他自知伴君如伴虎,儿子绝非能在宦海驾舟之人,特别是乡人马性鲁含冤致死和马如谦死谏惨案,应对其有相当警示,何况自身也曾遭帝贬,故嘱任端书在自已去世后即以此为由,辞官归隐,以善其身,这应该与他吸取自身及前人的教训有关.所以才会有任端书仿效马一龙辞官不归之事.乾隆帝也自是心知肚明,允其所愿,并对任端书也曾有明白人之三字评语.而任端书在回乡后,呼朋邀友,优游林下二十余年.一生建树及身后影响,却是无法和马一龙所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