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任氏宗祠
宗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汉书•文翁传》:“文翁卒于蜀,吏民为立祠堂”。祠堂作为先祖崇拜与神灵崇拜的产物,是先祖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祠祭祖。直到明朝,朝廷始允许平民百姓建祠祭祖。祠堂作为中华传统的重要部分,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罗江的祠堂可分为二类,一是祭祀先贤的专祠,共有二贤祠、罗侯祠等2处。一是先祖祠,如某姓宗祠等,据初步统计旧时罗江境内共有宗祠10处,分别属于任、罗、刘、楼、钱、汪、潘、周、李諸姓。
祭祀祖先是为了追祖德、报宗功,尊崇祖先,敦睦族谊,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并更好地传承血脉,延续荣光。“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漫时空隧道,保护着后人与祖先的心灵沟通,是连接后人与母体文化的血缘脐带。”
任家祠堂在罗江任家墙里头住宅之东侧,座北朝南,五间二进,在门厅和主厅之间有戏台,东西二侧各有看楼三间,主厅五间连通。(抬梁起)正面设有神龛,安放祖先牌位。门外立有旗杆。
任姓 位居罗江原住民任、罗、刘三姓之首,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旧时在罗江横街有座牌坊叫“云程坊”在“县西南二十里,月朗桥侧,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顾言重修,为成化甲午科(1474)任式,弘治壬子科(1492)任山立。”任式任山父子举人,先后登科,乡里引以为荣,立坊以纪。百年之后慈谿县令顾言又“重修”,可谓“郑重”之至。据天启慈谿县志,父子二人均为“知县”,而光绪志云:任式任泰安州学正,任山任增城县知县。旧时祠堂内有“进士”、“登科”等匾额,是为表彰任荃,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補行正科举人和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进士而设。
任氏家谱文革初期毁于火,宗亲世系迁移沿革失传,求识者正之。
任家祠堂解放后第一次农民大会曾在此召开,时间是 1951年1月15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后来国家征收为罗江粮站仓库,八十年代中期转让给罗江公社建筑队,八十年代中后期出售给私人拆掉,后有人在废墟搭建简易仓库现已塌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