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屈姓网 > 屈氏宗祠 屈氏宗祠

玉笥山屈子祠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屈姓展区
简要介绍:屈子祠位于湖南省汨罗市玉笥山,是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8)的古建筑,又名汨罗庙、三闾祠。始建于汉代,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迁建现址。建筑面积1651平方米。祠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稍偏东。由前、中、后厅及厢房、走廊组成。大门为八字形砖石牌楼式,三门三楼,两边门为假门,门额上泥塑屈原生平及作品内容等人物图案17幅。2001年,屈子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格局:

屈子祠占地约七八亩,正屋三进,中、后进之间有过亭,前后、左右两侧有天井。天井里各栽有两株200年以上的桂花。祠的建筑为砖木结构,庄严古朴,肃穆幽雅。在过道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石碑,镌刻着后人凭吊屈原的诗文祠赋。屈子祠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三进,祠正面为三孔大门,中门为牌坊式,下面镶嵌五龙捧白垂石雕刻,镌“屈子祠”三字。

  门坊和山墙上有17幅关于屈原的浮雕,如渔父谈心图、怀沙投江图等。由正门入中殿,可见巨幅雕屏,上刻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全文,其上梁则悬一幅“光争日明”横匾。厅中木柱上有清郭嵩焘、李元度撰写的楹联。中进有董必武撰写的联语。后进中厅置屈原镀金塑像,像高3米。两旁柱上有于立群书郭沫若集《离骚》句:“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东西厢房为展览室。由厅侧后行可见丹池,池中两花台内各植金桂一棵。丹池后行至二进,中殿为祭祀厅,设神龛,供“故楚三闾大夫屈原之神位”牌。过神龛出拱门可见过亭,亭侧天井植300年树龄之上金、银桂。再后行即至三进,中殿立有屈原手抚佩剑之塑像。中殿两侧之厢房现辟为介绍屈原生平的展室,陈列有历代牌本的屈原著作。

  屈子祠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由五十六根木柱支撑。整个建筑厅、堂、池、廊、楼、阁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雕花精细。屈子祠内现辟八个陈列室,对屈原的生平、著作,屈原在汨罗江一带的遗迹以及后人纪念屈原的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屈子祠前有宽阔的石坪,石坪南侧有石阶梯119级直通汨罗江边。屈子祠周围还有独醒亭、骚坛、桃花洞、招屈亭等纪念性的建筑。祠东的屈原碑林嵌当代名家书法碑刻356块。

  屈子祠所在的玉笥山上还有独醒亭、招屈亭、骚坛、濯缨桥、桃花洞、黄狗坡、屈原故宅、饮马塘、寿星台等众多历史景点。独醒亭是古代名亭,与醉翁亭、兰亭、沧浪亭、爱晚亭等一起列中国大大名亭之一。东侧则有1990年代建的汇集了当时全国300多位书画名流之大成的屈原碑林。

  屈子祠周围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还有屈原投江处、战国墓、南阳里、江暮潭及屈原十二疑冢,留下了采撷不尽的关于屈原的神奇传说和众多的历史遗迹。整过屈子祠景区可以说古木参天、江水涛涛,农田村舍夹杂其间,阡陌交通、山歌互答。既有江南山水之秀美,也有世外桃源之意境,随处可触的是一幅田园牧歌的山水画卷。

历史:

 战国时期,楚国左徒屈原遭谗被逐,曾在汨罗江畔的南阳里。玉笥山一带居住,公元前 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以身殉节。投江后,楚人在其南阳故里修建屈原庙,公元 907年梁太祖追封屈原为昭灵候,昭灵候庙更名为叫忠候庙;南宋绍熙三年(1192)朱熹守潭洲,奉敕重建,复名汨罗庙。元至和十六年(1279),元世祖加封屈原为洁清烈公,清烈公庙更名为忠洁清烈公庙。明洪武二年(1369),湘阴知县黄思让重建,并在庙前建濯缨桥、独醒亭。嘉靖二十年(1541)知县戴嘉猷拆南阳寺僧舍徙建于玉笥山对岸江边,复名汨罗庙。清乾隆二十年(1755),庙宇被江水侵蚀,知县陈钟理以屈原曾居玉笥山,将汨罗庙徙建于玉笥山。同治八年(1869),乡闾集资重修,更名为屈子祠,书法家虞绍南重书历代碑文刊祠内。民国14年(1925)在祠西建汨罗公学(民国18年改为汨罗中学),与汨罗书院建筑对称。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一度驻兵祠内,并焚毁前进西厢房,旋即为当地乡民修复。1953年,省、县级人民政府拨款修葺。1956年列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两翼建筑被拆除,祠内文物及祠周一批古迹遭破坏。198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度拨款修葺,同时对外开放。此后,相继修复祠及祠周一批古迹,并在祠侧汨罗书院和汨罗中学的遗址上修建仿古式建筑龙舟陈列室和休息室等附属设施。1991年,屈子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现存纪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筑,有“中华第一祠”之称。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