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屈姓网 > 屈氏宗祠 屈氏宗祠

秭归县屈原祠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屈姓展区
简要介绍:屈原祠位于秭归县东1.5公里长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为纪念屈原而建。屈原是战国时楚国大诗人,相传他自沉汨罗江后,一条金色神鱼先将其尸体吞下,游至香溪河口再吐出来。香溪河口在屈原故里附近,屈原之姊便将其弟尸体安葬于此,并定居于此,秭(姊)归之名出由此而产生。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北宋改名为清烈公祠,元、明、清屡圮屡修,才得以保存。1978年建葛洲坝水利枢时,将它迁至今址,且按原貌重建。目录:

         1、沿途景色

         2、迁徙变故

         3、经历历程

         4、区位概况

         5、人物介绍

         6、景点历史

         7、景点简介

         8、历史变迁

        

       1、沿途景色

       乘船从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区出发,溯江而上,穿越雄伟险峻的长江西陵峡,抬头眺望长江北岸,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建筑,半遮半掩在桔林与翠柏之中,这便是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屈原祠。屈原祠是屈原家乡的人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建,历史悠久。最早修建于屈原的诞生地——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名曰屈原庙。 据《归洲志》记载,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洲(秭归县旧治)剌史王茂元,在相传屈原怀恨投江后魂归故里的屈原沦修建了屈原祠,并镌刻《楚三间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石碑,赞颂屈原“义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厉贪。”铭文哀悼屈原“麟出外时,终困于人。剑有雄芒,不用无神。矫矫先生,不缁不磷。举世皆醉,抱志殁身。汩水悠悠,言问其滨。归山高高,独抱清尘……”。

       1976年,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江水升高,清烈公祠缘此由秭归县人民政府将其迁往距县城3公里的向家坪,重更名屈原祠。此时,屈原祠得以焕然一新。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游客。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屈原祠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迁徙变故

       迁徙后的屈原祠占地14000多平方米,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字被环绕在满园飘香的柑桔林和苍翠欲滴的翠柏之中。屈原祠包括山门、屈原青铜像、东西碑廊、纪念屈原陈列馆、屈子衣冠冢,五大部分依山排列,古朴清幽,壮观肃穆。山门建筑风格独特,歇山重檐,三面牌楼,六柱五间,三级压顶。三面牌楼通高20米。郭沫若先生手书“屈原祠”三个苍遒的大字镶嵌在牌楼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阳王树人所书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额枋;大门门储匾额上闪烁着“光争日月”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山门色彩匠心独具,立柱土红色,墙面白色,屋面绿色琉璃瓦。山门两侧配房为硬山顶,滚龙背,面墙正中有一巨大圆弧浮雕,中饰“龙凤呈样”图案。整个山门既静谧高洁,又气势宏伟,浩气荡荡。 屈原青铜像矗立在屈原祠中心的大坝上,通高6.42米,像高3.92米,总重3吨。设计者根据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思想与性格而设计铸造。头微低,眉宇紧锁,体稍前倾,迈动右脚,提起左手,两袖生风,表现出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屈原衣冠冢也为屈原墓,随屈原祠迁徒而建,占地120平方米,墓四周石阶石栏环布,屈原祠翠柏苍松掩映。墓上青狮白象,鱼吻翘昆,墓前拜台,香炉正中,供凭吊屈原燃烧香火之用。墓前三排六柱八字开扇。外石柱镌有“泪水怀沙千古遗恨,归山枕抽万世流芳”楹联。四根内柱的楹联是“崔嵬丰碑矗在地,凛然浩气贯长虹”,“千古忠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忧”。上柱间嵌着一块《重修楚大大墓碑记》,将屈原生平及不朽精神携刻其间。墓前两侧一对明代大石狮,凸眼阔口,威风凛凛。墓中有一通道,透过石门可窥见一红漆古棺悬吊其内,棺被一巨大莲花石座所托,俗称“屈原吊棺”。 纪念屈原陈列馆坐落在青铜像大坝上,系歇山大屋顶,白墙琉璃瓦,建筑面积640平方米,陈列馆正面匠额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辞世之前的手迹:“屈原纪念馆”。馆内分上下两层。下展厅陈列有介绍屈原生平的图片、绘画、诗词、乐曲、书法、屈原研究论文和历代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明嘉靖十六年归州百姓捐款镌刻的一尊高1.03米、重500余斤的屈原石像。上展厅陈列有在秭归境内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陈列馆四周柑桔树、竹林、桃园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幽静雅致,环境迷人。 屈原青铜像的东西碑廊呈南北走向。廊柱撑架,歇山大角屋顶。廊内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2篇诗作和历代文人墨客歌颂屈原的诗句手迹,镌刻在青石碑上。

      

        3、经历历程

        屈原祠历经千年有余,饱经岁月风霜,几次迁徙,数次修缮重建,充分显示了屈原爱国爱民精神流芳百世,千古不朽,也充分展示出世人尤其是屈原故里的人们,对屈原世代怀念的不灭之情。如今,屈原祠既是人们纪念屈原的地方,也是对世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还是中外游客游览三峡必到之地。近10多年来,屈原祠接待中外游客已达数十万人次。更值得骄傲的是,屈原祠的修建与完善,不仅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还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乔石、钱其琛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屈原祠视察指导。 由于秭归县地处长江三峡工程坝上库首,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屈原祠也在淹没之列。1998年9月28日,与三峡工程仅千米之距的秭归新县城建成。秭归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迁移至新县城。秭归县人民政府已作规划,屈原祠将再次迁徙。规划中的屈原祠将建在新县城东风景秀丽的凤凰山上。这里面对宏 伟的三峡工程,三峡水库蓄水后,凤凰山环水相拥,到那时,屈原祠依山傍水,将成为三峡库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不久的明天,新的屈原祠将敞开怀抱,迎接屈原的第三次易地迁徙。屈原精神千古不朽!屈原祠流芳百世! 屈原祠屈原祠坐落于古城归州镇,这座有2300多年的历史的城池很小,全城仅有0.6平方公里,但作为风雨峡江的沧桑见证,归州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它曾演绎过古夔子国的神秘;楚国的兴衰;三国的壮烈;唐朝的飘逸;宋明的清丽;清朝和近代的颓废与勃兴…… 屈原祠是为纪念屈原而修建的,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县乐平里,是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他曾在古代楚国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后因奸臣排挤而被放逐江南,当楚国被秦兵攻破时,他愤而以身殉国,投汨罗江而死。其《离骚》、《九章》、《九歌》等诗篇,声贯古今,名扬中外,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三峡工程的蓄水139米水位后,对长江三峡著名景点湖北秭归的屈原祠影响不大,屈原祠是1976年因葛洲坝工程的兴建由屈原沱搬迁重建,随着三峡工程的再度蓄水,它作为"三峡移民"又面临第二次搬迁,东迁至新县城茅坪镇的凤凰山。屈原祠翠瓦飞檐,流光闪烁,掩映在一片柑桔林中。游客进入屈原祠的大门,一眼就看到千年矮树植成的"求索"二字。这郁郁葱葱的"求索"二字,象征着屈原精神万古长青。游客拾级而上,便能看到低头沉思的伟大诗人屈原仿佛迎面徐徐而来,仰观铜像,会感到一种立于圣哲灵感美的心灵震撼!远古的风,轻轻地掀动着青铜屈原的衣角,今日悠远的白云,努力拭去屈原岁月的沧凉,却抹不去屈原满目的惆怅。铜像两侧,建有东西碑廊,镌刻着屈原《离骚》等许多著名诗集和一些历代诗人墨客赞誉屈原的诗句,游人徜徉于此,顿生万丈豪情!

    

       4、区位概况

       位于湖北宜昌秭归县东1.5公里长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为纪念屈原而建。

      

       5、人物介绍

       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曾辅佐怀王,任左徒、三间大夫,后遭谗去职。因楚国政治腐败,秦兵入侵,攻破邹都,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自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有神鱼将其尸体驮回他的故里秭归,在城东五里安葬,是地名“屈沦”。祠系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建。宋、元、明、清,屡坏屡修,后改额“清烈公祠”。

      

        6、景点历史      

        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归州刺史王茂元首建屈原祠于州城东五里之屈沱,并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 。宋元丰三年屈沱建清烈公祠。祠为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配房、大殿、后殿组成,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元泰定初年(公元1324年)知州王秃哥不花,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知州施儿哈吗,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州王沛膏,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知州李圻相继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63年和1965年两次维修。后因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库区水位升高,1976年7月迁建于县城东郊今址,占地20.7亩。

        

        7、景点简介

        屈原祠[1]包括山门、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筑。山门为四柱三楼式碑坊,高14米,正中额题“清烈公祠”四字,两侧榜题“孤忠”“流芳”。新祠山门保持清烈公祠原貌,扩大规模,有高17米的牌楼,配房向左右各扩展7米。牌楼盖琉璃瓦,一级屋角为鏊鱼,二级为卷龙,三级为草龙。正中脊饰为宝瓶。牌楼正面,中为天明堂。左右为二龙盘柱,中嵌郭沫若题“屈原祠”三字。额枋为襄阳王树人题“孤忠流芳”,门匾为张秀题“光争日月”。 整体建筑气势磅礴,耸立桔树丛中。一级屋脊下饰飞凤,天明堂下为松鹤延年,两旁为麒麟吐玉书,墙面花边为卷草汉纹、回纹等。室内可供游人题诗作画,品苟小憩。

       屈原祠内有屈原铜像、屈原石雕像、碑廊、屈大夫墓,还有屈原纪念馆,上下展厅设有“秭归出土文物展览”和“屈原生平事迹展览”。

      

       8、历史变迁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大诗人,相传他自沉汨罗江后,一条金色神鱼先将其尸体吞下,游至香溪河口再吐出来。香溪河口在屈原故里附近,屈原之姊便将其弟尸体安葬于此,并定居于此,秭(姊)归之名出由此而产生。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屈原祠修缮并更名为“清烈公祠”。以后,自元、明到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历任州官,对清烈公祠多次进行维修,并晓州民:“岁以五月五日致祭”。

       ◆清烈公祠坐落在秭归城东五里的一个山丘上,坐坡朝江,面对楚台山。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此地曾借诗凭吊与描述:“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

       ◆1976年,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江水升高,清烈公祠缘此由秭归县人民政府将其迁往距县城3公里的向家坪,重更名屈原祠。此时,屈原祠得以焕然一新。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游客。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屈原祠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原祠屈子祠,又名三闾祠,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修建的。始建于汉,重修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建筑面积1651平方米,但檐硬山顶砖木结构,三间三进,整个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建筑风格。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北宋改名为清烈公祠,元、明、清屡圮屡修,才得以保存。1978年建葛洲坝水利枢时,将它迁至今址,且按原貌重建。

       ◆屈原祠包括山门、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筑。山门为四柱三楼式碑坊,高14米,正中额题“清烈公祠”四字,两侧榜题“孤忠”“流芳”四字。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右神策将军王茂元出任归州刺史,喟叹屈原“诞灵是所,庙貌无睹”,便在州城东5里的屈沱建了一座屈原祠。“神像章服,悉遵唐制”,并作了一篇《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这大约是秭归最早的一座屈原祠。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赵顼封屈原为“清烈公”,归州百姓集资在屈沱修了一座“清烈公祠”。祠宇为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配房、大殿、后殿组成,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坐坡朝江,面对楚台山。

       ◆元泰定初年(公元1324年),归州知州王秃哥不花对清烈公祠进行修葺,拖了很久没有完工,祠宇近乎偏废。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知州密儿哈吗提议再修,并将自己的俸银拿出一部分率先倡导,乡绅富户纷纷赞助,于第三年将新祠建成,密儿哈吗提议改为“清烈公庙”,请湖广儒学提举黄清老作了一篇《清烈公庙记》。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州孙鹤年,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知州王景阳,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湖北学政凌如焕,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知州王沛膏,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知州李火斤相继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20世纪60年代曾两次维修。后因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兴建,库区水位升高,1976年7月迁建于秭归县城东3里的向家坪,祠宇占地20.7亩。主体工程于1977年2月动工,1982年6月25日建成,更名“屈原祠”。新祠山门保持清烈公祠原貌,扩大规模,有高17米的牌楼,配房向左右扩展7米。牌楼盖琉璃瓦,一级屋角为鳌鱼,二级为卷龙,三级为草龙,正中脊饰为宝瓶。牌楼正面,中为天明堂,左右为二龙盘柱,中嵌郭沫若题“屈原祠”三字。额枋为襄阳王树人题“孤忠留芳”,门匾为武汉张秀题“光争日月”.祠内塑赵朴初题对联:“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整体建筑气势磅礴,耸立在橘树丛中。一级屋脊正中绘以蓝天、红日、大海、波涛,二级屋脊下塑有变形夔龙,三级屋脊下饰飞凤。天明堂下为松鹤延年,两旁为麒麟吐玉书,墙面花边为卷草、汉纹、回纹等。是内可供游人题诗作画,品茗小憩。

        ◆屈原祠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庄严的屈原铜像,矗立在祠院正中的草坪上。基座为花岗石,高2.5米。铜像高3.92米,袍袖周长5米。人物造型为“低头沉思,顶风徐步”,着力刻画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境界。形象庄重,主题鲜明。

       ◆祠内还陈列着一尊国内今存最早的屈原石雕像,高103厘米。像座一侧有铭文曰:“荆州府归州桐油沱信人曹端福,善同妻朱氏四(子),发心舍造屈原相公一尊,入于白狗峡庙中。永镇四方,保安家犬。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丁酉三月吉旦。同男:田中、执中、秉中、守中立。匠人陈伯伏。”此石像原安放于小青滩屈大夫庙内,当地老人介绍说,曹端福是个船主,带他妻子和四个儿子驾船下宜昌,木船在白狗峡(今兵书宝剑峡)失吉,他全家获救,多亏屈原大夫保佑,于是捐赠了这尊石像。永远寄托着归州百姓对屈原的感情,“家犬”是对他四个儿子的贱称。祠内还建有东西两座碑廓,面积171.5平方米。镌刻着屈原作品与插图,历代名家题咏屈原的诗词。

        ◆屈原们内还有一座“屈大夫墓”,是一座衣冠冢。据北宋邵博《闻见后录》:“归州屈沱,屈原故居也。上有屈原祠、墓。”按邵博生活的年代推算,此墓极有可能与北宋清烈公祠同时修建。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归州知州王景阳重修。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湖北学政吴省钦再修。旧墓建在原清烈公祠左侧。新墓建在今屈原词祠后缘,按清代墓室扩建,外形庄严壮观。墓室二进,青石盖瓦,鳌鱼翘角,青狮白象跃然石面。墓门三层,上嵌墓名横额,中为墓志铭,下为拜台。门前四根立柱,八字开扇,两侧镶对联三副,其一为:“泪水沉冤千古遗憾;归山枕岫万世流芳”。拜台正中陈一“寿”字形石香炉,左右石狮雄踞。墓门后为石砌墓圹,有内外二室。内室设红漆楚棺,置于一巨型莲花台上;外室隔墙中有小孔,可以窥见内室“烛光”融融,“香烟”袅袅。       墓志铭为:

         大夫名平,字曰灵均。太岁在寅,诞生乐平。皇考伯庸,帝高阳之苗裔;始祖屈瑕,以封邑而为姓。 大夫一生,忧国忧民。内举贤能,外御强泰。适张仪入楚,郑袖弄权。大夫罹难,披发行吟。山河破碎,汨罗冤沉。

         呜呼!大夫一生,正道直行。逸响伟辞,文苑丰碑;高风亮节,焜焜耀炳燐。怀沙赴渊,鬼哭神惊。传神鱼负尸,归瘗故里,实衣冠之冢,乡里父老之情。 而今水回千里,墓室蒙泽。择地迁葬,永慰忠魂。

         公元一九八二年夏吉日立。

         屈原祠于1980年12月31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烈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迁建以来,省、县两级共投资89万元。新祠山门保持清烈公祠原貌,扩大规模,有高17米的楼牌,配房向左右个扩展7米。牌楼盖琉璃瓦,一级屋角为鳌鱼,二级为卷龙,三级为草龙。正面脊饰为宝瓶。牌楼正面,中为天明堂,左右为二龙盘柱,中嵌郭沫若题“屈原祠”三字。额枋为襄阳王树人题“孤忠流芳”,门匾为张秀题“光争日月”。祠内塑赵朴初题对联:“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整体建筑气势磅礴,耸立脊下饰飞凤。天明堂下为松鹤延年,两旁为麒麟吐玉书,墙面花边为卷草、汉纹等。室内可供游人题诗作画,品茗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