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邱姓网 > 邱氏宗祠 邱氏宗祠

浦城永兴邱氏宗祠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邱姓展区
浦城永兴邱氏宗祠

一色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一正两侧三门均石砌,门额砖雕;门间两花窗被粉刷,墙体表面留“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红字标语……这是10日笔者在浦城县永兴镇冠山村见到的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有着深深时代烙印的邱氏宗祠。

  被挪他用得以保存完好

  邱氏祠堂坐西朝东,占地约500平方米。墙门高8米、宽20米,精雕细砌花木图案,墙头构龙头飞檐。中门门额印刻着“邱氏宗祠”四字,门额两旁内砌两神龛,其中雕像已被窃。祠内中轴线上依次为下厅、天井、上厅、后厅,两侧为厢房。三厅均为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大部分木刻图案已被铲去,下厅墙体红色字体的毛主席语录清晰可见。

  村民告诉我们下厅原有戏台,在“文革”时期因破“四旧”被拆,只余两旁走楼犹在。后厅办公房仍存,从留下的图案根部可见雕刻的精美程度。

  解放初期,邱氏宗祠被改作村部,并在祠外搭盖了办公楼和民兵队部,客观上保护了这座古建筑。如今村部另建,门前办公楼和民兵队部因村道硬化而拆去,邱氏宗祠重现其雄伟壮观的面貌,并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列为古建筑文物。

  修建年代说法不一

  这座雄伟的建筑究竟建于何时呢?原浦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华邱氏宗亲联谊总会浦城分会会长邱文彬说,从风格上看,古祠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却不知具体年限。

  由于宗祠建祠碑早被前人移作桥板,无字可考。当地老人说,此祠是在武夷山黎口邱氏宗祠建成两年后,使用同一图纸建造。黎口邱氏宗长证实了这一说法,并以家谱证实建于明万历(公元1573-1621年)初期。但据邱文彬研究,古祠应建于明代重修于清朝。他说,清雍正三年,为尊孔圣,除四书五经外,其它与孔圣名讳“孔丘”相同的“丘”都必加以“阝”,因“邱氏宗祠”的“邱”有加“阝”,说明古祠在清朝应重修过。

  深深烙上红色印记

  1930年清明节这天,冠山下(现冠山村)邱氏一族祭祀先祖,在祠堂做了几桌“清明饭”,准备一起“吃清明”。晚饭时,他们听到有敲门声,一看门外约有一到百来人的队伍,敲门的是一名军官。军官自称是闽北红军50团副团长左诗赞,此次带领一个连兵力攻打西乡街(现永兴镇驻地),路经此地,希望能够在祠堂内休息片刻。邱氏族人主动让出丰盛的晚餐,给红军战士填饱肚子。左诗赞一再推辞后,考虑到任务在身,士兵们需要充足的体力,就接受了邱氏族人的好意。临行前,邱氏族人将大量清明果塞进红军战士的干粮袋。战士们趁着夜色前进,次日打了个大胜仗,从西乡街民团(国民党地方势力)处缴获了10来支枪和大量粮食,并一路打到古楼乡坑口村。

  1939年,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同样在这座古祠中留下足迹。9月19日,红十军的先头部队恰逢钱玉光带领的国民党军一个连,双方在永兴镇龙兴岭打了一仗。由于不敌,国民党军开始撤退,先头部队追击至冠山下时,见远离村落处有座建筑,决定在此处等待主力部队。这也是这座古建筑与红军的第二次结缘。

  邱氏后裔回根溯源

  宗祠的两侧门眉上刻有“明伦”“收族”字样。邱文彬说,“明伦”即要明白伦理纲常,是邱氏祖先对后代的希冀与训诫;“收族”则为希望能够将散落在外的邱氏族人收归族内,壮其族势。

  邱氏是晋代衣冠南渡入闽八大族之一。唐总章二年的陈政率军入闽和光启元年王家军入闽,带有大批邱姓子弟入闽,并有部分留在浦城。现在福建邱氏都以唐天启元年(公元885年)入闽运输兵祯、祥、福三兄弟作为宗源。浦城邱姓共3800多人,在该县的姓氏中排名第21位。2004年8月,中华邱氏宗亲联谊总会浦城分会成立,已联系来自江西、浙江等地的450多位邱氏宗亲认祖归宗。分会还做寻求分散在台湾的邱氏宗亲,希望联系他们回根溯源,并能够到家乡投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