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汤阴县扁鹊庙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秦姓展区
扁鹊庙座落于汤阴县伏道乡南岗,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处。扁鹊,姓秦,名越人,生于公元前401年,死于公元前310年,战国时名医,精于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以切脉最为有名,为我国脉学之宗,《史记·名医列传》中把扁鹊放在首位,尊崇其为“医圣”,后被乾隆封为“神应王”。据《史记》载:秦太医令李醯(xī)自知技不如扁鹊,使人伏于道旁而刺之。当地百姓将扁鹊遂葬积冢,于冢前立祠以纪念,故此地更名为伏道。
人物简介
编辑 扁鹊(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是战国时期医学家。扁鹊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人们便以上古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来称呼他。据《史记》载:“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使人刺杀之。”相传刺客曾于此埋伏道旁,刺杀扁鹊。当地人“遂葬积冢,于冢前立祠。”伏道亦由此得名。
主要建筑
编辑 扁鹊墓庙座北朝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雕塑14尊,碑刻数十通。扁鹊墓庙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西半部分为主体,由山门、阴阳桥、二门、大殿东西厢房、墓冢组成;东半部分为附属,由药库,放生池、百草园、十二生肖和扁鹊汉白玉塑像组成。1978年汤阴县人民政府将扁鹊墓庙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山门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贯穿东西的阴阳池及雅致的阴阳桥,单孔小桥,雅致秀气,桥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八角形水池,东边是日出之地,为阳池,西边是日落之地,为阴池。游客于桥上漫步而行,据称可采天地之精华,纳万物之气息,调节体内阴阳之气,故得名阴阳桥。
过了阴阳桥向北有面阔三间、进深5米的二门,其上,悬挂一幅对联,上联为“望闻知膏肓”,下联为“问切断生死”,横批“回春堂”,这副对联字字珠玑,道出了扁鹊诊病治病之精髓,隶书字体,如行云流水,飘逸如风。
大殿及两侧东西厢房为悬山式建筑,建筑风格简约,古朴大方,颇具战国时期建筑风格。大殿东西宽25米,南北深15米,四周有3米外檐,檐下有22根朱红大柱。大殿正中是扁鹊坐像,高约3米,着王者衣饰,端冕垂旒,面部慈祥和善。大殿四周墙上有11幅壁画,记录了扁鹊非凡的一生。
两侧东西厢房内,供奉了我国历史上十位名医,这些名垂史册的名医,都曾以自己高超的医术、过人的智慧、高尚的医德,救众生于水火之中,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扁鹊庙最北部是扁鹊墓冢,是整座庙内核心所在。墓呈圆型,高约3米,周长20余米,
扁鹊墓冢 墓前有清朝康熙年间墓碑一块。
扁鹊庙三宝
编辑 扁鹊庙久负盛名的有三宝是:古井神水、九节仙艾、无名子。
扁鹊庙地处火龙岗余脉,地势较高,周围村内可利用的水井均为一百多米深,而扁鹊庙内千年古井总深仅为二十米,且无论旱涝,均低头可见水面,水质清澈,甘甜可口,据称可强身健体,故得名“古井神水”。庙内盛产“九节仙艾”,历代被列为朝廷贡品,,其药性温和,疗效神奇,深受群众之喜爱。据《汤阴县志》记载,端阳节这天,扁鹊墓庙的艾园收割仙艾,除选作贡品送往京城外,还散发一些给民间。老百姓则从十里八乡赶来,摆设祭坛,以猪羊果品来祀奉扁鹊,并讨得一把仙艾带回家去,避邪镇灾,治疗百病。明朝闫兴邦有诗赞曰:“刺君葬君君不朽,古祠有灵争叩首。墓草青青年复年,五月五日浇枙酒。”由此可见,九头仙艾非同一般。在扁鹊墓土中随手翻动,即可寻得黑褐色小颗粒,硬度介于石头与泥土之间,因其来历不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地质矿产部门化验,含有二氧化锰、铁、锌、锰,钾等矿物质,具有消炎、镇痛、生肌之效,被称为神药“无名子”。[2]
扁鹊墓庙诗
编辑 扁鹊墓
(明)魏大本
东皋来往熟,荒墓几生愁。
术自长桑授,名因野艾留。
魂摇瀛海月,祭应楚江舟。
何限庸医妒,明珠可暗投。
扁鹊墓
(明)苏育
谁授长桑术,轩岐一线传。
孤村留古迹,野艾引耆年。
风雨荒祠暮,纡回断岭悬。
此生常病谒,优谒意殷然。
扁鹊墓
张升
伏道坡前扁鹊坟,尚遗怨气结愁云。
可怜医围活人手,致使庸医作败群。
魂城
胡溥
芳魂已逐碧云游,此地空余土一丘。
寂寞斜阳春色老,子规啼断野花愁。
扁鹊墓
(明)阎兴邦
刺君葬君君不朽,古祠有灵争叩首。
墓草长青年复年,五月五日浇栀洒。
无题
(清)卢松
扁鹊祠堂对墓门,青青仙艾至今存。
儿童指点溪山北,说是当年伏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