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邓州福胜寺塔及其地宫中出土的两座阿育王铁塔,庄严地昭告世人:吴越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后,仍然虔诚地推崇佛教文化。
一、两次敬造八万四千座阿育王塔
据《宋史》、《吴越备史》记载: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下令整顿佛教,凡未经国家颁额的寺院一律废除,并将民间保存的铜佛像全部没收,用以铸造铜钱充实国库。因此北方佛教凋零,僧众纷纷转移到相对安定的南方传教。
吴越国三世五王皆崇信佛教文化,尤以钱弘俶为最甚。自谓“凡千万机之睱,口不辍诵释氏之书,手不停披释氏之典”。他在吴越国执政的31年间,广造经幢,刻佛经,建寺院,修宝塔,礼迂德韶、永明、延寿高僧和北方转移来的僧众,并遣使到高丽、日本国寻求天台宗等佛教典籍,致使吴越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南佛国”。钱弘俶崇佛最著名的事例,就是效仿印度阿育王,于955年和965年两次敬造八万四千座阿育王塔(用以瘗藏舍利或佛经)。经考证,“八万四千座”并非实有,意指数量多而已。
现据统计, 1953年以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寺塔地宫中,现已发掘出钱弘俶两次敬造的阿育王塔34座。其中铜阿育王塔(外表涂金,俗称金涂塔)20座,分别珍藏于福建省、浙江省、宁波市、海宁市、嘉兴市、东阳市、临安市博物馆和天台国清寺;阿育王铁塔12座,分别珍藏于河南省、河北省、福建省、浙江省、温州市、绍兴市、上海市、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银阿育王塔2座,珍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铜阿育王塔的内壁上,铸有“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共19字;“乙卯岁”是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在阿育王铁塔的底板上,铸有“吴越国王俶敬造宝塔八万四千所永充供养时乙丑岁记”,共23字;“乙丑岁”是宋太祖乾德三年(965)。
这些不同种类的阿育王塔,以铜塔为多,铁塔次之,其它种类极少,均为方形、中空。外形作单层束腰状,自下而上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顶盖四角耸立4支蕉叶状山花,塔顶正中立塔刹、相轮。塔身四面的佛本生故事画面,每面一副图像,布局一图一景式,分别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快目王舍眼、月光王施首”。塔身四角各立一只金翅鸟。
但是,阿育王塔的铸造方式有所不同。铜阿育王塔的基座于塔身连铸,用4片铜片围合焊接而成。基座为方形须弥座,座上装饰覆莲纹,每面以菩提树间隔饰坐佛3尊。山花蕉叶和塔刹分铸后,嵌插在塔顶盖的中心孔内,故出土时常有缺失现象。山花蕉叶每角的向外部分,为站立持械的护法力士图像共8面,内侧各铸龛内禅佛坐像1躯共4身。塔顶立七层相轮,刹杆与相轮连体。塔身4面的佛本生故事画面,为浮雕形式。
阿育王铁塔不仅基座与塔身连铸,连塔顶的山花蕉叶也连铸,以4片铁片围合焊接成塔。这样可使塔身的佛本生故事画面(透雕形式),与山花蕉叶上的佛教故事图案,严格对应无误。塔的基座为方形,四面饰4尊坐佛。山花蕉叶每角的向外部分有两个面,各分上下两层,铸有反映佛祖一生事迹的故事画面16幅。每角山花蕉叶有4幅图像,布局以连环画形式展开,表现了释迦牟尼的传奇一生;内侧铸佛禅定和说法等图像。铁塔立有五层或七层相轮,刹杆与相轮分体,塔刹为摩尼宝珠。
阿育王塔身四面的佛本生故事,充分展现了释迦摩尼降生前的善行故事,宣扬了他成佛前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终于苦修成佛的历程。山花蕉叶上的众多画面,生动地反映了释迦摩尼诞生、在家、出家、成道、传教等事迹。通过观察能分辨出“协下降生、步步生莲、二龙灌浴、比武掷象、削发出家、连河洗污、牧女献糜、初转法轮”等生动细节。塔身四角的金翅鸟,为佛陀的护法神鸟,梵名“迦楼罗”,是古印度传说中的一种凶恶大鸟,住在须弥山北方,常取龙为食,后来皈依佛法,弃恶扬善,成为护法的“天龙八部”之一。
二、慷慨解囊创建邓州福胜寺及寺塔
据《宋史》、清代编纂的《邓州钱氏家谱》记载:978年5月,吴越国王钱弘俶遵循祖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纳土归宋”,开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先例,被封为淮海、汉南国王。986年至988年,钱弘俶被改封为南阳国王、许王、邓王(治所均在邓州,辖境依旧)。他在邓州执政三年,政绩卓著:“整吏治,抑豪强,修渠堰,劝桑织,万民颂”。
钱弘俶于宋雍熙二年(986)赴任邓州后,仅在邓州城内购买一座宽畅的民宅作为王府(遗址在原邓州市公安局),如此清廉可见一斑。然而,崇信佛教的钱弘俶却慷慨解囊,于986年5月至988年5月,历时两年在邓王府以南3里处(今花洲办事处附近),创建了一座参禅悟道的寺院——福胜寺。并邀请一名资深的年轻僧人(法名待考),前来主持寺院的一切事务。
邓州福胜寺历经战乱兵焚,现已荡然无存。据《邓州古代史考》记载:元朝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元兵攻占邓州城后疯狂烧杀抢掠,焚毁福胜寺。明朝洪武七年(1374),一个名叫子颜的僧人,重修福胜寺。清代屡遭兵焚,至今再无修建。
那么,至今巍然挺立于邓州市城区中心的福胜寺塔,是钱弘俶创建的吗?《明嘉靖邓州志》记载:“福胜寺塔建于宋天圣年间”。据1988年出土的碑文佐证:福胜寺塔建于宋天圣十年(1032)二月二十五日,即钱弘俶暴卒44年后建立的。现经考证:988年5月福胜寺竣工后,钱弘俶“遭佞臣贬斥,乃缓建寺塔”。当年8月24日,钱弘俶暴卒于邓州钱王府。然后,钱弘俶第七子、武卫将军钱惟溍,将钱弘俶遗留的建寺塔资金,以及生前设计规划好的寺塔图纸、两座阿育王铁塔等物,亲手移交给年轻的主持僧,恳望他在将来建寺塔时,把有关物品置入寺塔地宫中供养。并再三叮嘱:“莫逆钱王遗志,切勿刻石立碑,不许有一字颂钱王。”
由此可见,邓州福胜寺塔是用钱弘俶遗留下来的巨额财物建立的。当然,1988年出土的文物证明:在1032年2月建寺塔时,有25名僧人和28名施主也捐献有款物。至今,南阳(邓州)流传着 “钱王建座塔,离天一丈八”的谚语。
三、两座阿育王铁塔从寺塔地宫中出土
历经千余年风吹雨打和战乱兵祸的邓州福胜寺塔,为七级仿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 38.28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塔身自上而下,逐层有明显收分,第一层塔身最高,以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优美,有明显的宋塔特色。每层塔檐都用青砖砌成,斗拱为五铺作,檐口用砖雕橼、枋等。各壁转角砌倚柱。塔身每层的内外壁面,嵌砌各种雕砖2000多件,有坐佛、菩萨、天王、力士、罗汉、伎乐、宝装莲花和各种花纹砖饰25种。南北壁中间设半圆形拱券门,门的周围刻各种蔓草花纹等优美图案。由南面第一层塔门进入塔心室,室内设梯道,沿顺时针方向盘旋拾阶而上。第二、三层均需先绕塔外檐平座,然后进入向上层登临的梯道而至塔室。四层以上的内室为筒状,不再设梯道。内壁以叠涩檐隔层,一至五层平面为八角形,五至七层为方形。第七层南壁设券门
邓州福胜寺塔由于年久失修,塔基腐蚀严重。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拨款对第一层进行加固维修;1963年福胜寺塔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并责成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邓州福胜寺塔进行全面修葺时,发现塔心室下(距地表深4.6米)的地宫。
地宫的地面上散布有铜钱1098枚、铜镜2件、铁灯1件。地宫顶部,嵌有铜镜一件。地宫南部正中,有砖砌的方台形须弥座(高40厘米),其上置有白色石质须弥座。在白色石质须弥座的束腰部位上刻有“地宫记”,落款时间是“太宗天圣十年(1032)二月二十五日记”,为福胜寺塔的建筑时间提供了准确依据。在白色石质须弥座之上,置有一方形石函;在石函盖上放置有形状相同的阿育王铁塔2座(其中一座阿育王铁塔内有玻璃葫芦2件)、铜钱编织手炉1件、铜瓶1件;石函内放置有银椁,银椁左侧刻有25名僧人的法号,右侧刻有28名施主的姓名。在银椁内,放置有金棺(内有佛顶骨1个;圆形银盒1个,内有佛牙1枚)、舍利瓶(内有米粒大小的佛舍利、无色透明液体、鎏金双龙银壶1件、紫红色玻璃葫芦1件)。总计出土文物28件,现珍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据出土文物簿记载:阿育王铁塔(详见图二),基座长、宽各8厘米,连座通高25.5厘米;基座和塔身平面皆为方形;基座上小下大,形成四个斜壁面,中空。塔身上部四角为山花蕉叶,中间立刹杆,有七级圆形相轮,其上为方尖状刹顶。阿育王铁塔底板上,铸有“吴越国王俶敬造宝塔八万四千所永充供养时乙丑岁记”(可惜博物馆不许翻动底板摄影)。现据浙江省博物馆黎毓馨撰文认定:“邓州福胜寺塔地宫中出土的两座阿育王铁塔,是钱弘俶纳土归宋10年后,任邓王时舍入当地寺院的”。
此外,1969年在河北省定州静志寺塔地宫中出土有一座阿育王铁塔,现珍藏于河北省博物馆。这座阿育王铁塔高19.7厘米,长10.3厘米,宽9.9厘米,底板上铸有“吴越国王俶敬造宝塔八万四千所永充供养时乙丑岁记”。据同时出土的碑文记载,定州静志寺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现经专家鉴定:“这座阿育王铁塔,是钱弘俶于北宋开宝九年(976)二月至四月,第一次朝觐宋太祖时携带至中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