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越国王钱镠成名以来的1000余年中,钱氏家族紧紧围绕修谱、立宗祠、设义庄这3个自身建设的主要环节,传承家风,人才辈出,兴旺发达,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旺族。立宗祠在世家大族中比较流行,“宗祠之立,在士大夫家固多,而寒门单族鲜有及之者”。(《吴县志》卷五二《风俗》)因为立宗祠需要相当的经济能力,修谱、立宗祠本身就蕴涵着大家族的权力意志。说到钱家祠堂,当然要首推浙江临安和杭州的钱王祠了。临安钱王祠为武肃王的宗祠,原为规模较小的木结构祠堂,1994年由临安县政府重建,并请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王第34世孙钱伟长题写祠名,著名金石篆刻家、书法家、钱王后裔钱君匋为该祠题写了“祖武是绳”扁额,成为世界各地钱氏后裔拜祭先祖的主要场所。钱其琛、钱伟长、钱正英等著名钱氏后裔均到临安钱王祠拜祭过先祖。杭州钱王祠旧名表忠观,原在玉皇山南妙因山上。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十月,杭州知州赵抃有感于吴越国王钱镠有功于后世,但未及百年而钱氏坟墓及祠宇皆已荒圮,报请朝廷批准,将龙山(玉皇山)废佛寺妙音院改建为表忠观。苏东坡为表忠观撰写《表忠观碑记》,盛赞钱氏功绩。观中供奉着钱氏三世五代国王,并由钱氏后裔负责管理,将周围田地、山林的收入作为表忠观常年修缮之用。表忠观在元朝时被毁,《表忠观碑记》经风霜雨露侵蚀而难以辨认。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浙江督抚胡宗宪将在柳浪闻莺之钱王故苑旧址建造的灵芝寺,改建为表忠观,塑三世五王像,春秋致祭,令其十九世孙洪德者守之。郡守陈柯重刻《表忠观碑记》。元末灵芝寺被毁。明永乐初年,僧人竺源集资再造,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南巡至杭州,曾手书“保障江山”四字,勒石于祠内。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杭州地方官在祠前建一石坊,正额镌刻康熙手书“保障江山”四字,背镌刻“功德坊”三字。石坊高耸花木假山之上,俯临万顷碧湖,掩映丹宫碧殿,蔚为壮观,清时曾被列为杭州十八景之一,称之为“功德崇坊”。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也到了钱王祠,并题写了“忠顺贻庥”四字。钱王祠自明以来,香火不绝。新中国成立初期,钱王祠门前尚有石砌放生池两口,水清荷香,垂柳环绕,当时明代移观之前就有。后来青石牌坊被拆,放生池被填,只有明清建筑风格的门楼保存基本完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王国平主政杭州后,不忘吴越钱王对杭州和吴越百姓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重建雷峰塔和钱王祠,再现有关钱王的两处标志性建筑的昔日辉煌,还恢复了元宵祭钱王等礼仪,使其成为联络世界各地钱王后裔的纽带和桥梁。除了临安、杭州两处钱王祠外,江苏无锡、湖北咸宁、福建闽清、温州乐清、嵊州长乐等地也都有钱王祠存在,并且年年祭祀不断。除了钱氏宗祠外,一些山水胜景和古建筑也都深深打上了钱氏家族的烙印,如功臣山、石镜山、钱王岭、拜王桥、金谷园、梵天寺经幢、雷峰塔、保俶塔以及苏州南园、嘉兴烟雨楼、贵州知非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