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彭姓网 >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

海丰节孝祠考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彭姓展区
海丰节孝祠考古

         清雍正五年(1727),朝廷对汉族的先贤和忠烈定为崇祀大典,礼部颁文规定:“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清史会典?礼部),显示皇恩浩荡,诏令天下上报立项。海丰知县杨鋐(直隶万全举人)奉旨,建设三座祠宇,一是在县城之东建设“先农祠”、纪念中华民族农业、医术等发明者伏羲、神农氏、黄帝;二是在县城东门内建设“忠义祠”、纪念唐代保卫江淮抗拒安禄山叛乱,为国牺牲的张巡、许远;三是在县城西门外建设“节孝祠”,阐扬明代和清代海丰烈女的孝行。据清同治《海丰县志?邑事》载:『雍正四年,奉文建先农祠于东郊,置藉田农具。建忠义祠于东门内。建节孝祠于西关外』。(引者注:雍正四年(1726)岁次丙午,雍正五年(1727)岁次丁未。因先农、忠义、节孝三祠均属坐北向南,按《堪舆学》,丙午年煞气在北,不利土木兴建,于理不合。故应为雍正五年(1727)丁未建筑)。清同治《海丰县志?续志?建置?祠》载:『节孝祠:在西门外,雍正五年建,一座三间连围垣、牌坊』。

         节孝祠,位于海丰县城西门外(今附城镇城西居委黎厝乡),祠前是明代至民国初期的海丰官道,祠后倚大云岭山,祠右是西路进入县城的永济桥(又名西门桥,俗称洗脚桥),祠左是西门街和县城。该祠坐北向南,木石结构,抬梁架梁,一座三间,前连围垣门楼,面宽8.75米、进深13.15米(其中主座深6.85米、阳埕深6.3米),建筑面积115.07平方米;门楼前空地约100多平方米,建竖“节孝坊”,以四支花岗石柱、石梁、石飞檐等构成,坊额正中嵌着雍正皇帝的“圣旨”石刻。凡文武官员和有功名(举贡监生员)等路经节孝祠时,必须遵循“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礼制。门楼额系灰沙泥塑框边的长方型匾额,外框长1.60米、高0.74米,内框长1.38米、高0.52米,泥塑浮凸“节孝祠”三字。祠内悬挂着官员题书的“兰闺正气”等木刻匾额多片,中厅以乌砖筑建龛座,龛面分砌五级(俗称:五代),顶级正中供祀明代孝女彭掌珠的花岗石刻神牌,以及明代郑世殷之妻黄氏、碣石指挥任现奎之妻郑氏,清代儒士郑广礼之妻陈氏、处士张维清之妻陈氏、儒生叶征秾之妻蔡氏、姚及人之妻邱氏、戴德琳之妻曾氏等三十多位烈女,其神牌有的以绿豆青石刻,或以花岗石刻和木刻。当年,置有容种六十石(约500馀亩)的租田供作香灯和管理费用。

        彭掌珠逝世213年后又受到皇恩的旌表,入祀节孝祠与其她烈女共享香火。明清二代545年历史中,海丰的烈女惟独彭孝女赢得朝廷为之建墓,足见彭掌珠在烈女中的至高地位。

       清乾隆九年(1744),礼部颁发《节孝祠祝文》,并规定每年春秋之至的丁日,为节孝祠的纪念日,祭品费用三两六钱六分六厘,其祭仪与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孝弟祠相同。每逢春秋之际,依循礼典,海丰知县率领衙属官吏(列女的后裔代表亦参加祭礼活动)抵祠,备具祭品,以三跪九叩首的“三献礼仪”祭祀和颂扬列位节孝女,其祝文曰:

     维    

乾隆某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朔越某日,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知县某某某,致祭于

     节孝之灵曰:维

     灵

     纯心皎洁,令德柔嘉。矢志完贞,念闺中之亮节;竭诚致敬,彰阃内之芳型。茹冰蘖而弥坚,清操自励;奉盘匜而匪懈,笃孝传  

     徽。丝纶特沛乎殊恩,祠宇昭垂于令典。只循岁事,式荐尊醪。

     尚飨。

        道光二十四年(1844)冬,海丰知县朱庆棠(湖北江夏举人)率领全县官绅耆老重修节孝祠,州同衔林格(梅陇归丰人,慈善家)董理事宜,祠内的附梁(俗称:子孙梁)木楹中今尚存文字和图案,子孙梁的梁文写法别具一格,自东至西写着:“峕大清道光二十四年岁次甲辰冬月吉旦”,自西至东写着:“敕授文林郎海丰县知县朱庆棠重建”,均为楷体,传说此梁文是知县朱庆棠所书。子孙梁文的中间画一圆形的太极两仪(阴阳)图案,太极图中心画一红色圆点,图的后面为“北极”画黑色,属“坎”卦,纳音水;图的前面为“南极”画白色,属“离”卦,纳音火。该祠的子孙梁梁文和“两仪”图形的格式属为少见,对研究古建筑艺术文化提供参考价值。

       辛亥(1911年)革命废除“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海丰国民政丄府官员不再沿习“清例祭祀”活动,将节孝祠原六十石租田委托海城下巷彭氏家族代管,所得田租收入作该祠费用,每年的冬至前一日,彭氏族人操办节孝祠的祭祀事宜,这一活动沿续至解放前夕。之后,其租田被人民政府没收分给农民耕种。

        1949年底,海丰解放,中国人民解丄放军第四野战军在县城西门驻军,将节孝祠的龛座拆除,搬弃石木刻神牌和匾额等,改为“扫盲”学习班,辅导战士学习文化,历时数月。

         1953年,土地改革运动时,节孝祠被政丄府作“封建房产”没收,分给当地二户农民(赖某、黎某)作产业居住使用。“文革”期间的“破四旧、立四新”浩劫中,多少文物名胜古迹付之一炬,积极勇敢的红卫兵将门额“节孝祠”三字凿掉,欲拆毁该祠时,住户赖某等与之据理力争,并急中生智挖取田土泥将六片石碑批盖,庶使该祠和石碑原迹保护至今。

        1985年前后,住户赖某、黎某双方商议节孝祠的主座建筑物归黎某所有、门楼围墙内的阳埕地归赖某所有。是时,当地生产队将节孝祠前(临路)的空地和牌坊之址作集体土地卖给赖某,现已被建设了二间平房,其平房后墙与该祠门楼和围楼约距50厘米,但在祠门前中间留下约2米的通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原住户已迁移新居,而该祠已闲置着了。据了解,该祠业主表态如果政丄府有关部门重视,在理妥产权和补贴问题时,同意归还予作文物重修。

        多年失修的祠宇现虽破烂不堪,其建筑和旧貌犹保存,而现围墙南面两侧的墙壁尚保存(嵌挂)着六片清代的石碑:

东侧石碑自东第一片镌刻:“雍正五年、旌表、孝妇郑广礼妻陈氏”,该碑长45厘米、高30厘米;

       第二片(中间)镌刻:“节妇潘门吴氏、雍正六年、旌表”,该碑长45厘米、高30厘米;

       第三片镌刻:“□□□□□、旌表、□□黄士□□蔡氏”,该碑长56厘米、高35厘米。

西侧石碑自东第一片镌刻:“处士张维清妻节孝陈氏,奉旨旌表,乾隆元年岁次丙辰谷旦立”,该碑长62厘米、高32厘米;

      第二片镌刻“乾隆三年、奉旨旌表、□□□氏”,该碑长37厘米、高26厘米;

      第三片镌刻:“奉旨旌表节孝儒生叶征秾妻蔡氏,乾隆伍年子月立”,该碑长45厘米、高31厘米。

       “土改”当年,幸得赖迓、赖溪父子的保护下,这六片石刻才原壁遗留至今;该石碑对节孝祠的历史提供了研究价值。

      

        节孝祠自创建以后,在清朝的180多年历史中,经各级官员上报奏准奉旨入祠的明清海丰列女有三十多位,查阅清乾隆、同治版《海丰县志?列女传》和相关资料,便了解到部分列女的事迹 据《惠州府志》、《海丰县志》记载﹕

彭掌珠,海丰县海城下巷彭贤的次女,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丙辰。彭贤任海丰县阴阳训术之职,属官办的阴阳学学校,训练阴阳天文、术数历法的人才。

         约于正德三年(1508),彭贤因患上一场“蛊症”的怪病,用现代医学说,其病因是误吃含有毒虫的食物,体内的病毒和食物的毒素 “并发”,病情复杂,久治不愈,生命垂亡。当时,年仅十三岁的彭掌珠,天性聪慧,别具孝心,在忧惶中急向苍天发愿祈祷救父,割取自己大腿的股肉煮成汤液作药料,(古代有割股的俗例),彭贤吃后病情渐愈,起死回生了。

因彭贤之嫡配田氏,只生下二女儿,没有男孩,孝女就劝说父亲纳妾,以传子孙,续延宗祧。后来,彭贤娶葛氏为妾,葛氏生下长子田涧、次子石泉,世代蕃衍,才有海城下巷和梅陇等后裔的宗族。

         正德五年(1510),彭贤逝世,当时,庶配葛氏所生二个儿子年幼,彭掌珠经常到佛子岭为父亲坟墓守孝,伤心哀哭其父,又以孝道事奉二位母亲。

         先是,彭掌珠童年时,由父母指婚适配海丰某村陈家,彭贤生前曾看到陈家趋入穷途的状况,意欲解除婚盟,但掌珠认为不可退辞,不计富贵贫穷之分,以信义为重。这时,陈家闻知彭贤已故和掌珠丧父伤感的情景,娶媳心切,似是莫错时机,未理解孝女之心,多次迫娶。彭掌珠悲泣地向母亲说:“丧服未阕(满),而议完婚,于礼不合,于心不安,何如从父于地下也”。  

         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因陈家迫逼下,彭掌珠于出嫁时,暗下决心殉孝,登上陈家的新人轿,取出布条在轿内自缢(杀),含悲身亡,时年十八岁。喜事骤变为丧事,经双方公亲商议,尸体归还彭家,由陈家付出埋葬费,附葬在其父亲彭贤的墓旁。彭掌珠感天动地的孝行,是海丰有史以来第一例孝女,传为千古逸闻。

彭掌珠逝世的四年后。

         明正德十二年(1517),钦差大臣章拯根据海丰知县刘暹的汇报,认为其“孝行可嘉,足维风化”,拟为民心工程,上疏朝廷,显彰皇恩浩荡。朝廷拨款旌表彭掌珠为“孝女”,皇帝派遣两广巡抚右都御史萧翀、广东巡按御史程昌、广东提督章拯三位钦差大臣到海丰传达圣谕,惠州知府甘公亮、海丰知县刘暹、儒学训导徐淹奉旨,在县城西郊佛子岭,(坐北向南,即大云岭西侧),建造了规模较大的彭孝女墓和石坊。

彭掌珠逝世的七年后。

        嘉靖元年(1522)二月,在彭孝女墓前面的海丰官道边北侧竖立“墓道碑”,凡过往的官员见此碑,必须遵循“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礼制。清顺治四年(1647)六月廿四日,彭掌珠的玄孙彭世保重修坟墓。

建国后的公社化时期,该墓遭受破坏。

         于1984年夏,彭氏族人重修该墓,并寻回原石坊、墓碑、墓道碑。原墓嵌一片小碑,镌刻“节淑孝女彭氏墓”,墓前享堂竖立石坊和一片特殊的墓碑,该碑长1.3米,宽0.7米,中间直书镌刻“孝女彭氏之墓”六个大字,字径11×15厘米,上款直书镌刻“钦差巡抚两广右都御史萧翀、巡抚广东监察御史程昌、钦差提督广东学校副使章拯、惠州府知府甘公亮。”下款直书镌刻:“海丰知县刘暹、儒学训导徐淹、督工吏目周旦,大明嘉靖元年岁次壬午孟春吉日立石。”

墓前享堂的石坊额上镌刻“千载佳城”,石柱镌刻一副对联:

上联曰:割股救父命,女中贤德无双;

下联曰:尽孝感天心,世上芳名第一。

墓道碑已移竖在该墓近处的右侧,石碑中间上端镌刻“孝女彭氏墓道”,下端镌刻“海丰阴阳训术彭贤,次女掌珠有孝行,因父病笃,祈天割股为羹,父食后病随愈。及父卒,屡省父墓。有司申请,乃立石表慕,以为风俗劝云”,右端镌刻“大明嘉靖元年壬午春立,清顺治四年季夏六月廿四日吉立,玄孙世保重修”。

从墓道碑文字可以看出,明代王朝重视孝道思想的宣扬,借以教化民心。石坊的对联描述彭孝女的贤德孝心和事迹,这是海丰现存最古的石刻对联。

节孝祠:位于海丰县附城镇城西黎厝乡。

清雍正五年(1727),海丰知县杨鋐(直隶万全举人)奉朝廷圣旨,分别建设三处祠宇,一是在城东上埔村建设“先农祠”、纪念中华民族农业、医术等发明者伏羲、神农氏、黄帝;二是在县城东门内建设“忠义祠”、纪念唐代保卫江淮抗拒安禄山叛乱,为国牺牲的张巡、许远;三是在县城西门外黎厝乡建设“节孝祠”、彰扬明代彭掌珠的孝行。

节孝祠前原是明代至民国初期的海丰官道,该祠坐北向南,木石结构,一座三间,前连围垣门楼、牌坊,门楼额题刻“节孝祠”,正座悬挂雍正皇帝“圣旨”木刻匾额,以及官员题书的“兰闺正气”木刻匾额,供祀“孝女彭氏神牌”。

道光二十四年(1844),海丰知县朱庆棠(湖北江夏举人)率领全县官绅耆老重修节孝祠,州同衔林格(梅陇归丰人,慈善家)董理事宜。

清代,依循朝廷礼典,每年春秋的上旬,海丰知县率领衙属官吏抵祠,备具祭品,宣读朝廷制定的《节孝祠祝文》,祭祀和颂扬彭孝女,其祝文曰:

维  

乾隆某某年岁次某某某月朔越某日,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知县某某某,致祭于

节孝之灵曰:维



秉心皎洁,令德柔嘉;□□□□,矢志完贞。念闺中之亮节,竭诚致敬;彰阃内之芳型,□□□  

□。茹冰蘖而弥坚,清操自励;奉盘匜而匪懈,笃志傅征。丝纶特沛乎殊恩,祠宇昭垂于令典。祇

循岁事,式荐尊醪。

尚饗。

古代的节孝祠显示着特殊的荣耀,宣扬孝道贞节的气氛和色彩

1953年,土地改革运动,节孝祠被政府作“封建房产”没收,分给当地贫下中农居住,随着社会发展,原住户已迁移新居,而该祠租给外来工了。十多年前,节孝祠前的阳埕地被人建筑平房了,多年失修的祠宇现已破烂不堪。

彭孝女墓至今有493年,彭掌珠节孝祠至今有283年,都是海丰历史文物古迹之一,具有历史的研究价值,从历史和文物概念说,予以保护和修复原貌,对启发人们发扬中华民族孝德和孝养父母的优良传统,蕴涵着深远意义。这有期待各级职能部门的重视,社会热心者的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