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潘姓网 > 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

湖南洞口县山门镇岩塘村——潘荣公祠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潘姓展区
湖南洞口县山门镇岩塘村——潘荣公祠

来源: 潘氏族谱网 公布时间: 2012-02-02 点击次数:2592 评论:1  

    潘荣公祠位于岩塘院落中心,后倚群山,林葱竹翠,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前临清澈的小溪,岸柳成行,溪流汩汩,戏鱼成群。这里山川钟秀,环境优雅,令人留恋忘返。

    

该祠系潘氏子孙历代祭祀先祖之场所,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13平方米。由前后两进和两侧厢房合成一个四合院。前楼为牌坊和戏楼,后楼为正殿。正面开三个双开大门,中门上方嵌“潘荣公祠”四个浮塑大字。再上方为戏谱浮塑及“荣阳郡”题刻。左右两门较小。三门均以灰白色条石筑建,并刻对联。大门内为戏楼,双重阁楼,飞檐翘角,苍龙绕脊,六角攒尖,瓷宝瓶收刹,高耸入云,雄伟壮观,后进为正殿,殿内设五级五福龛,供奉潘氏列代先祖牌位。殿中六柱顶梁,挂满匾额楹联,光彩夺目。两侧厢房为上下两层前有走廊,直通戏楼与大门。

    祠前踞石狮两蹲,虎虎生威,祠四周均砌单檐硬山封火墙墙面开西式明窗,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防火防盗。

    

该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约1683年)清道光16年(1839年)进行过一次维修。清宣统末年(1911),潘合壬(清光绪年代的秀才)留学日本,采纳了好学友蔡锷的建议,进行第二次大改修,将两侧厢房改建成宽敞、明亮,空气流通的教室形式,以办新学,至此,潘荣公祠具有祠校的双重功能。

    

近年来,祠堂牌楼因年久失修,向内倾斜,又遭“文革”时期严重毁坏,面目全非,戏楼残缺不全。潘氏后裔为缅宗怀祖,珍惜国家文物,自觉献工捐资,于2004年春开始进行维修,于2005年10月圆满竣工。

    潘荣公祠是一座中西结合,词校兼用的独特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进行革命传统和德才教育的场所,现正辟为岩塘村老年文化娱乐中心。

    一、历史沿革:

    

岩塘潘姓始迁祖志荣公,元初自黔阳中方徙洞口合团,后落籍岩塘。至清康熙年间(1693)子孙繁荣,家族兴旺。为缅怀先祖,激励后人,合族商议,修宗祠以祀祖,继香火而启后。于是,筹资捐款,招工揽匠,备材储料,设计施工,在岩塘村落中心地带,修建起潘氏宗祠---潘荣公祠。

    清道光19年(已亥岁,1839年)偕修谱之际,进行过一次大的维修,(惜谱1945年为日寇所焚)。族人为方便村童就读,在祠内设私塾经馆,聘请先生,教书授徒。

    清光绪18年(1892年)少年蔡锷和好友潘合壬曾在祠内经绾读经论道。(后二人均考取为清朝光绪时代州庠生,并同赴日本留学)

    

清朝宣统年间(1909年)蔡锷将军治军之暇回乡省亲,与同窗密友潘合壬来荣公祠经馆----母校探望,见祠堂破瓦颓墙,经馆异址,大为啧叹,遂与潘合壬商榷建议将祠堂改修成既能祭祖思恩,又可办学育人的两用建筑。经族人的努力,将土坯砖墙换为青砖墙,改小间厢房为大间教室。均开西式尖顶窗?奋战两年,一座亦中亦西,亦祠亦校的雄伟四合大院,耸立在岩塘的村落中心。从此,岩塘潘荣公祠内就办起一所正规小学。蔡锷将军还亲自为之署名曰:“有豸小学。”旨为:为幼小儿童传道,授业解惑。(豸1.无足小虫,2.解难释疑)尔后数十年,有豸小学,人才辈出,出将入相,臧龙卧虎。如:潘德枫,中共党员,曾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办公室主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专员,亚非拉文化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等职。潘德棋(化名何正山)曾任葛洲坝工程总指挥部副总工程师。

    

1945年3月----4月,日寇在岩塘村盘踞近月,杀人放火,杀人掳掠,穷凶极恶,敌机狂轰滥炸,全村几成废墟。潘氏宗祠也遭巨动,牌楼千孔百疮,塑像缺臂断腿,戏楼顶塌壁空,祠内一片狼藉,甚喜未遭火焚。

    这年,潘德枫秘密回乡,就居住在祠内,发展了潘德植,潘德棋等地下党员成立了党小组。

    解放后,改名岩塘小学,由于文革风暴,把牌坊当做“四旧”拆除了三分之一,五福龛,戏楼,帅魁顶,戏屏,龙凤呈祥,八仙等精美建筑及雕饰均破坏殆尽。

    

九十年代,该校已被县教育局多次定为一级危房,多次责成村里修建新校,2000年村里筹资异地建好新校,2001年学生迁入新址,但祠堂因年久失修,处处墙倾瓦裂,斑驳破损。潘姓子孙见此情景,强烈要求将祖先遗留下来的文物保护好,一致倡议将祠堂进行一次大维修,于是,集资捐款,筹备设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耗资20多万元,于2005年初冬圆满完工。今天,一座高大雄伟,金碧辉煌的潘氏宗祠,巍然矗立在岩塘村的中心,重现古文物的光彩。

    二、荣公祠概况

    1.描述

    

岩塘潘荣公祠,位于洞口县山门镇岩塘村中心,距山门四公里,西北倚雪峰群山,东西临洞山公路,祠前一湾清溪。泉水叮咚,终年不断。四周居房麟次栉比,宛如群星烘月,这里山环水抱,景色宜人。

    潘荣公祠由戏楼,正殿和两侧厢房组成一个四合院,座北朝南,通面阔28.5米,通进深35米,总建筑面积约1113平方米。

    

祠堂大门前6米处,两蹲高1.7米的素色石狮雄踞左右,坚守大门,威武雄猛。正面为牌楼,高10.6米,三字牌坊具有中国历代古祠的民族传统风格。牌楼正面开三个双开大门,两侧门坊各系六块麻花灰白色大理石构成,正大门由八块灰白色麻花大理石构成,上刻双龙抢宝,两旁刻对联:“物与民胞起点在亲九族,种桃播谷贻谋自裕千秋。”大门上横塑“潘荣公祠”再上竖“滎阳郡”,柱上亦塑双龙戏珠,栩栩如生。坊间饰塑戏谱,彩绘人物,牌尖飞檐翘角,旧貌新颜。

    

左右两门均刻有对联,字体正楷,笔力遒劲,刻工精细,牌楼内为戏楼,双重楼阁,帅魁帽型。台面阔6.5米,深5.6米,钟顶式,彩绘有戏屏,八卦等,楼台飞檐翘角,六角攒尖,瓷宝瓶收刹,通高16.8米,高耸云天,雄伟壮观。楼顶苍龙绕脊,阁口八仙传神,阁楼上层明窗似龙凤图案构成“福”字为格,真是龙飞凤舞,吉祥如意。台前巨柱下垫巨型鼓石,鼓石高65公分,直径63公分饰龙凤鸟兽花纹。围台正面木雕戏谱,两侧彩绘龙凤,千姿百态,古色古香。第二进为正殿,面阔五间,28.5米,深14.2米。堂中六柱雄立,垫素面大鼓石,依后壁置五级五福龛台,上供潘氏列祖列宗牌位,五福龛前置龛坊,庄严肃穆。地面平整如境,正中嵌双龙戏诛,左右嵌彩瓷串连三环,寓荣公三孙(纲,纪,绿)后裔,携手同心,承先启后,再创伟业。正殿横梁上悬十方金匾,堂中六柱及左右壁柱,挂条形瓦面墨底金字楹联。(匾额均为荣公后裔,现代诗词作家《华诗草》作者潘振文撰文,由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魏恒斌题书,金光灿灿,绚丽耀眼。

    

祠堂两侧厢房为两层楼房,脊高8.6米。前出廊,廊柱上书金色条联,廊道贯通全祠,楼上楼下有标准教室8间,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地板厚实、坚固。祠堂外围均砌筑双面青砖封火墙,冬暖夏晾,坚实安全。这种设置的厢房,为旧式祠堂所少有。因此直至解放,这里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设备较好的小学之一。

    祠内正殿和厢房的柱梁壁栏,经全面修补刷洗,喷刷栗红色油漆,整个祠内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庄重严肃。

    三、价值评估

    1.历史悠久,规模宏敞

    

据潘氏谱考“潘荣公祠”始建于清朝康熙20年代(约法1683年),至今已有322年历史,光绪末年(1910)进行过一次大的维修,改为亦祠亦学,蔡锷将军赐校名为“有豸小学”,文革风暴亦使祠堂变为“四旧”之的,毁得面目全非,2004年2月起,族人发起捐资倡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已使该祠恢复旧貌,如此历史悠久,规模宏观的宗祠民间已保留不多。

    2.独特的建筑结构与巧夺天工的建筑工艺

    

(1)该祠正殿明间采用以柱承梁,减柱竖拱,叠梁式结构,柱梁粗大,空间宽敞明亮,殿顶装饰柃载式枉板,正中梁上饰有错叠式八角形塔斗,地面正中以碎瓷片饰有双龙戏珠与梁上塔斗相对应,栩栩如生,最大木柱直径40厘米,柱础石三层八面,直径46厘米,殿堂脊高9.6米,檐高6.5米,气势雄伟,五福龛分五级,供奉者潘氏历代先祖之牌位,堂上挂大匾10块,柱联匾16块,对仗工整。联意气壮山河。振奋人心,板壁饰栗红色,古色古香。 

    

(2)该祠戏楼建筑宏伟,全高16.8米,上下三层,飞檐翘角麒麟把关,蛟龙滚脊,泥塑逼真,魁顶入云,气势磅薄,其中舞台净宽6.5米,进涤5.6米,围台饰戏屏,龙凤前台为四方木柱,见方37厘米,柱础鼓石直径63厘米,高65厘米,三层八方,雕有龙、凤、麒麟、鱼、蛙等花纹,是古文物之精华,价值连城,方园百里尚未见过,实为稀世珍宝,后台柱础鼓石是该祠的二号鼓石,直径52厘米,高52厘米,刻有双凤朝阳、花、鸟等图案,也为民间未曾见过的古文物之珍品,其它普通鼓石20多个,另所有排扇柱础磉石76个都刻有花纹。

    

(3)牌楼高中10.6米,两侧各高9.6米,总宽28.5米,中牌泥塑古戏屏九本,另有龙凤、八仙、山水、麒麟、狮子、门站石柱均刻有对联,字体遒劲,雕工细致,周围刻有花纹,实乃巧工精雕,民间少见,距正门6米处雄踞一对石狮,高1.70米把守大门,实为壮观。

    

(4)两侧厢房陪衬,高8.6米,上下两层,走廊连通四周,木葫芦栏杆,上、下共有原大间教室八间,小房八间,厨房食堂两间,回转式楼梯两处,交通方便,大仓库一间(原为族上装稻谷用,现还保存),两侧各开腰门一处,以供出入安全。

    3.该祠也是革命的纪念地

    

(1)早在光绪年间(约1892年)少年时的蔡锷将军就读于祠内的私塾经馆,后与岩塘同窗学友潘合壬同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又与潘合壬但导办学,才从私塾改成正规小学,并赐名“有豸小学”(前面已有陈述)。

    

(2)民国年(1945年2月)曾任“中苏文化”杂志干事,编辑及代理主编,后任中苏协会文化服务部副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专员和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亚非拉文化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的潘德枫同志回家省亲,就住在祠堂,并秘密发展了地下党员潘德棋,潘德植等,因当时封建势力与国民党势力猖狂,潘德棋,德植只得追遂其兄德枫北上参加了党的革命队伍,潘德枫1988年2月4日逝世。(详见讣告)

    (3)潘德棋北上以后,化名“何正山”为党做了大量工作,后任葛洲坝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曾两次捐款维修学校。 

    4.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合理开发使用

    

“潘荣公祠”位于岩塘村人口密集的村落中心,也是约6平方华里的田陇中心,座北朝南,两千多村民在以祠堂为中心辐射于四周,围祠而居,犹如一群孩子围着母亲转悠,祠前空坪宽敞,两级共1230平方米,可同时行小车20多辆,坪边小溪清澈见底,流水潺潺,七座石拱桥与混凝土桥将两岸村落连在一起,交通方便,车辆通过石拱桥行驶500米便与洞山公路相通,北可达山门、大屋、桐山、小沙江、醪田、隆回等县乡,南可达洞口县城,继而联贯全国各地,交通方便,祠后西、北两面倚靠雪峰高山,楠竹成片,林木茂密,东南两面丘陵宛延,桔林满坡,实乃山青水秀的风景宝地,难怪岩塘自古就有“小南京”之称。

    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便于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族委正准备在祠内开设文化娱乐场地和老人活动中心,并拟进一步完善设施及健全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山门镇岩塘“潘荣公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一款和第二款所列条件,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四、保护管理

    (一) 保护管理概况

    1.保护管理历史

    

潘荣公祠始建后概由潘氏族委会管理,曾在祠内开设经馆,私塾,由于年深月久,周围土坯砖墙已因多年雨水浸蚀腐毁难堪。1910年,正值在此读过私塾的蔡锷将军来到岩塘访学友潘合壬,并与他一同回私塾母校浏览,见此情景,提议搞一次大维修,建成亦祠亦学的形式,潘合壬在蔡锷将军的提议下,以维修祠堂的名义向潘氏族众捐资,土坯换成了青砖,重修了牌楼,竖起了石门站,竣工后的潘荣公祠气势雄伟,蔡将军又赐名“有豸小学”,从此就变成亦祠亦学的双重管理,直至解放后才更名为“岩塘小学”,从而变成校、村双重管理。

    2.保护规划

    

根据《文物保护法》《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由县文物管理所,山门镇人民政府及岩塘村委会与潘氏族委会共同制订“潘荣公祠保护利用规划”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3.保护经费

    以向潘氏族众筹捐为主,也吸收客姓捐资,辅以有关部门的资助。

    4.保护维修工程

    岩塘“潘荣公祠”历史以来都是依靠潘姓族从的力量,先后三次进行维修与保护。

    (1)清朝康熙年间,全资捐自潘氏族众,开始建修。

    (2)清朝道光年间(约1839年)由族人捐资搞了一次大维修。

    (3)清光绪年(1910年)还是由潘姓族众捐资进行第二次大维修。

    (4)2004年2月——2005年以潘姓族众为主,也吸收了部分客姓的捐资,翻修了牌楼与戏楼,恢复了五福龛与灵位牌,以保原貌,风格依旧,永保文物价值。

    (二)“四有”工作情况

    1.保护管理机构

    (1)洞口县文物管理所。

    (2)岩塘村委会与潘姓族委会联合的“潘荣公祠文物保护小组”。

    2.保护范围

    自祠堂外墙基起至东外延3.8米,至南外延28.4米,至西外延5米,至北外延5米,以此为红线再向南延伸20米至小溪边,向北延伸12米为祠堂保护范围。

    3.保护标志

    按市,县文物管理单位要求刻立石碑及说明石碑,并安放大门一侧以标志保护。

    4.保护档案

    按“四有”工作要求,请县、市文管单位对“潘荣公祠”进行实地测量,族委会正在建立文字档案、测绘图、照片为主要内容的标准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