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潘姓网 > 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

海念潘氏祠堂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潘姓展区
海念潘氏祠堂

海念村位于南海狮山镇官窑沙头

  

  南宋时期(约741年前),潘海念和兄弟从韶关南雄迁至此处开村

  

  揭秘:潘氏家族为何拜祭并使用错字“潘”700余年

  

  提到“潘”姓,众所周知。但在南海狮山镇官窑沙头海念村,“潘”字有了变化,它的上部少了一撇。尽管貌似错字,它却仍被当地村民拜祭并使用了700余年。这是为什么?

  

  渊源考进士现笔误全村改字

  

  走进官窑沙头海念村,显眼的“潘氏宗祠”牌匾上就写着个“错别字”:“潘”字右半部的“番”最上面少了一撇。祠堂内大小牌匾涉及该字处均如此写法。

  

  而这个错字“潘”也是村里众所周知的“通假字”。“最早我们的‘潘’字是正确的,到了三世祖才少写一笔。”今年87岁高龄的潘世生介绍说,按照村里世代相传的说法,大约741年前的南宋时期,太祖海念、海波两兄弟从韶关南雄迁至此处定居。海念原名潘永聪,号海念,便将此处定名为“海念村”。

  

  宋熙宗年间,三世祖仕俊考中进士。但后来考官检查试卷时,竟发现他的姓氏“潘”少了一撇,按照规定,姓名不符不能授予进士名衔及翰林官位。当朝廷问仕俊是否姓潘时,仕俊便称“我们老家都是这么写‘潘’字的”,随后让仕童连夜赶回老家,铲掉祠堂牌匾上的一撇。而当时村民皆为海念子孙,为光耀门楣决定全村“潘”字均改少一撇。

  

  仕俊顺利授衔并前往河南开封做官,自此,开启了海念村的无撇“潘”。而根据祖先的笔误,无撇“潘”有了新寓意:有水、有米、有田。

  

  独特嫡系后代少撇邻村正常

  

  官窑沙头村下设9个自然村,潘姓居多,其中海念、文聪两村村民基本全部姓潘。但方圆几百里,除了海念村,其它村“潘”字均为正常写法。“因为他们不是仕俊的后代。”该村老人肯定地说。

  

  海念村78岁老人潘文强介绍,该村在外地多处有亲戚,仕俊与3个妻子共育有5个儿子:自宁、应宁、康宁、永宁、德宁,小儿子德宁后迁至三水衙前,沿袭了父辈的少撇“潘”。村民还说,在广州花都、南海罗村等地,均有仕俊后代,因此在南海周边多个村落至今都有部分人采用无撇“潘”。

  

  沿袭老师从不责怪尊重传统

  

  “我一辈子都是这么写字的。”提及独特的“潘”字,潘世生与潘文强老人说,他们从未对少写一撇产生过疑问,“这是太公留下的,祖先写的不能说是错字。”今年58岁的潘世强表示,家家户户的祖先牌位上均写有无撇“潘”,前几年外出打工签订劳动合同时,他也不写一撇。

  

  “中国人最讲究宗族情感,别人也会尊重你的传统。”今年48岁、身为沙头村治安队队长的潘景仪说,附近村落都知道海念村习俗,上学时写字少写一笔,老师也不会责备。“除了身份证,政府、商务文件要用正规的‘潘’字,其余场合则均采用家乡习俗。”

  

  不过,今年11岁的潘筠仪因为是女孩,不按村里的辈分取名,她说自己从不这样写字,“我知道无撇是个错字,但村里都是这样。”

  

  玄机地方志有遗漏口头相传

  

  少撇“潘”的渊源在海念村一直靠村民口头世代相传,《佛山市志》、《南海县志》以及正在结集出版的《官窑地方志》均未涉及此字故事。可惜的是,海念村并未修村志,族谱也于20年前遗失。

  

  参与编撰地方志的工作人员表示:“地方志的消息来源也是当地居民,可能调查中有所遗漏”。对于潘姓在南海的发展,《官窑地方志》记载:“南雄珠玑巷人南迁自北宋期间至元代初期,持续200年时间。直接从南雄迁至官窑的包括‘潘’姓”。

  

  镇村之宝

  

  新人摆酒不出老祠堂

  

  海念村最独特之处莫过于少一撇的“潘”字,而村角的青砖祠堂就是它最大的见证。“潘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百余平米,除正厅外,两侧各有一间边房。青苔从祠堂墙壁与台阶上渗出,屋棱的木质雕塑也出现斑斑点点的退色。“这是第二代祠堂。”潘文强老人按照村里世代传下来的说法回忆,海念过世后,元实为纪念父辈,不仅坚守此处,还在村中心修砌了祠堂。

  

  多次翻新保留宋代原址

  

  “听说当年最早的祠堂是石头房子,仅有一间,外面用篱笆做围墙。”潘文强说,房屋原址一直没动过。1947年村民集资重建宗祠,用青砖修砌并扩大了面积,1998年再次翻新,重新立牌匾。但“潘”字写法却一直沿袭当年仕俊祖先留下的无撇“潘”。

  

  “这里曾有一名游击队员被烧死,临死前就趴在门口。”指着祠堂入口处,潘文强告诉记者,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曾是珠江纵队小分队的驻扎地。在此期间,村里的孩子常常会跑来祠堂为游击队员唱歌解闷,潘文强与潘世生两位老人也不例外。

  

  现为村民免费俱乐部

  

  现在的祠堂是村民最重要的娱乐场所。“全天候开放。”沙头村村委主任潘文加介绍说,自古以来,祠堂从未锁门,所有水电费由村委负担,村民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支张桌板乘凉,或是坐在正厅吹风扇打牌。

  

  每年清明节,是全村潘氏村民拜祭祖先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都会捐些善款用来吃饭,“吃饭不能离开祠堂。”潘文加说。而千百年来,海念村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新人拜天地、摆喜酒必须在祠堂内进行。“无论请多少人,都只能在祠堂内部摆酒而不能出祠堂大门。祠堂内部的正厅与边房仅能容纳20-24围,如果宴请宾客较多,必须连摆数日。”

  

  数村宝

  

  ◎黑石

  

  在海念村的地塘,有几块黑色的石头,村民们说这是南宋末年三世祖仕俊坐船逃难回乡时,放在官船上用来防止颠簸翻船的。后世村民把石头安放在地塘,和石凳、石桌等连成一个休憩区。近600年过去了,黑石历经风雨洗礼变得光滑闪亮,而村民为了纪念保护祖先带自中原的石头,将此处取名为“黑石古”,成为当地一个标志性地名。

  

  ◎对联

  

  潘氏祖辈给后人留下一副对联:“玉宗文仕维世廷宏定成元绪允啟歧光,英才昌济明德纯雅学智铭兴宁锡勋华”。对联出自哪个祖先,村民已无从考究,最初的对联用金水写成,曾丢失多次。村民大多依据对联中的字取名,作为辈分。如潘世生老人属于“世”字辈,他的儿子是“廷”字辈。今年45岁的潘景仪说,如今村里最小一代排到了“歧”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