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梅姓网 > 梅氏宗祠 梅氏宗祠

江西湖口始迁祖梅鼎墓志铭及《新建云塘公祠记》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梅姓展区
江西湖口始迁祖梅鼎墓志铭及《新建云塘公祠记》

宋故云塘公墓志铭

  

梅笑寒  整理

    

     公姓梅,讳鼎,字惟重,别号云塘,乃晋梅颐之后也。颐五世孙诚,唐开元中举进士,为右补阙,仍留翰林院,赠秘书少监。生子果,进士及第,德宗朝官至给事中,赠秘书监,集贤阁学士。及我宋,曰梅尧臣,字圣俞,庆历中为都官,其先世居宣城县居仁乡堂安里之上湾,代不乏贤,一门冠盖蝉联,而他族莫之过也。祖石湖居士旅寓黄梅濯港家焉,厥后子姓繁昌,家声益振。至公,早授业芹,宫性敏锐,卓官多士。我宋理宗朝宝庆乙酉科举进士,任福州太守,治郡三载,整齐风俗申明讼狱,进善黜恶,道德齐礼,政教严明,吏民悦服,利物之人,不自为德,不贪之宝,非畏人知。因疾辞归。舟至湖口镇,闻金兵攻侯家寨、清流寨,故园莽为盗区,遂定居湖口。寻被红巾所侵,因择澎湖乡之北港居焉,高列地宅,以居子姓,号梅家坂。公生嘉泰辛酉(南宋宁宗1201年)七月十五亥时,享春秋六十有三,卒景定癸亥(南宋理宗1263年)十二月初八日酉时。择次年正月廿四日,安厝于三学寺之东偏,坐丑未向。配朱氏夫人,生男三人:长曰仙;次曰全;季曰介,伯仲齐名,学行俱优。诸孙蛰蛰,克继休风,盖自公之盛德,则终于此,宜无憾焉。余与公同袍之好,知公之详,得以叙而铭之。

                                 (注:落款不清晰)

  

  

新建云塘公祠记

  

  梅笑寒  整理

  

     建祠于始祖云塘公故居,成先志也。

     梅氏世居宣城,至公之曾大父大理寺评事谊公赘居豫章,大父石湖居士君卿公旅寓黄梅,生启,启乃生公。

     公讳鼎,字惟重,云塘其别号也。以黄梅籍登宋宝庆乙酉科进士,官福州守,遭世乱,引疾归,舟至湖口镇,闻金兵攻侯家各寨,黄梅莽为盗区,遂止于湖,依陶公三贤读书处东偏山下定居焉,寻避红巾贼,迁北港,因名梅家坂。而故居颓废,越今且六百年,以邻居逼近,侵剥往往不免,加以水土崩圯,形势变迁,其仅存者,仆地阶石一片而已。石有灵异,移去辄有奇祸,还复如常,故土人怖,以为神祀,曰:梅家土地,未必非先人之凭式,而鬼神为之守护者也。

     公之茔域月台山,见省志及郡邑志者,即在居后山之阴。又介公以下列祖茔域,或在居后,或在居旁,其他鲤鱼地、学堂基板凳地及大林、何家下手山不一,相距半里一里不等,而如带环居,皆可一望而得,此先世之灵所为依恋不舍也。

     族人每年清明祭扫,省视故居遗址,片时注目,故物犹存,父老有为之感泣者,先父次哲公尝语男映雪等曰:“云塘公时故居,颓废久矣,吾欲即其地建祠,有三善焉:以妥先灵,一也;不失旧物,二也;近易看守祖茔,三也;且清明上冢,春雨泥泞,族人远来者,棲息有地,可免住还竟日之苦,尤所便也,矢志未就而殁。

     映雪敬承不敢忘,爰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夏五月,纠合族中父老天赞、曰政、兆熊、协律、天泽、得仁、伊和、开春、光表、任传、若坦、绍贤、子学、明远、永济、学尹、献章、命候等,语以先人之志,咸踊跃称善,愿任分理之责,而推映雪总其成。于是鸠功庀材,新建祖堂一重,四架三间,以奉神主,前列一楼,以为敬神演戏之所,旁建小屋两间,以居守祠族人。经始于本岁秋月,至次年冬告成。

     夫士庶入家庙,有分相限,无敢僭越,然祖宗之灵,籍以永安;子孙之敬,得以常展,无以异也。祠即成,吾兄映雪慨然谓同事诸族人曰:“事不难于创始,当谋所以善后。有祠而无田,犹之无祠也。”于是将合族中旧余之祭扫钱数千万,会计为余,十年共置田地四亩八分五厘,召佃纳租,每年可得谷九石四斗,除供朔望香烛外,存为修葺之费,而族人之住祠管理者,亦稍获养赡。盖积公以置田,而资田以守祠。夫然后而祠可久,而建祠者之事粗毕矣。友柏尝读:圣谕广训,有曰立家庙,以蒸尝仰见康熙朝锡类之仁,周于愚贱,一时人亲其亲,祖其祖,皆以建宗祠为急,而我先人所志焉未逮者,喜今日吾兄竟成之也,因亟记。

  

                                   乾隆丙申(1776年)春

                            优廪贡生分发试用教谕  嗣孙  友柏敬撰

  

附: 从《双钟汝南家乘》中可以看出续谱的时间大约为

1、大元皇庆六年己未(1319年)冬十月;

2、明洪武庚申(1380年)春三月;

3、明弘治辛酉(1501年)仲冬月;

4、明嘉靖壬戌(1562年)仲夏月;

5、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冬月;

6、乾隆四年己未(1739年)仲春月;

7、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蒲月;

8、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秋月;

9、嘉庆七年(1802年)春三月二十四(与宣城合谱);

10、嘉庆十五年(1810年)夏月;

11、同治四年(1865年)仲冬月;

12、光绪丁丑(1877)年四月十八日;

13、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

14、民国十六年(1927年)冬月;

15、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冬月;

16、中华人民共和国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