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梅姓网 > 梅氏宗祠 梅氏宗祠

安徽太湖熙湖梅氏三修宗谱序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梅姓展区
安徽太湖熙湖梅氏三修宗谱序  

        

     梅汉中按:太湖县梅氏有两支,一支迁自江西,人丁相对较多,人称大梅。另一支迁自泾川,为宣城梅询公之曾孙,得臣公孙,宦居泾川宰公之子成和之裔孙,因梅成和于北宋中叶由江夏主薄升迁太湖令后定居太湖,历史过千年,故人称老梅。此序即为“老梅”序。

        

     人之有祖也,犹水之有源。而天下名川,唯黄流来自昆仑,经万数千里而入海也,何哉?盖滥觞①于星宿海,其源远,故其流长也。

     我梅氏熙湖一支,虽迁自泾川,实发源于宣城,其源远矣!然仍不自此始也。宣城如河之昆仑,而非其星宿海也。前谱世系,一世断自始迁祖成和公,揆之礼例,两无可疑。乃由斯而上至伯公,遥遥一脉,付之缺如。夏五郭公②,无从徵信。夫如晋籍谈之数典忘祖③,心回有所未安;而学郭崇韬④之缪附汾阳,则又有所不屑耳。玉经商所至,苟于同姓者邂逅,靡不殷勤臻至,探悉渊源。幸而天假之缘,得谱图于无为州之汝南氏,受而读之,曷胜欣慰。顾梅氏之出自伯公也,夫人而知之矣,而此外则未知悉也。

     今阅此图,自伯公至成和公,六十七世之先人历历在目。急命良重、良善手录而珍藏之,其间世次有可得而略述者。商王太丁生二子,长帝乙,伯公其次也,生有掌纹曰梅,故封为梅伯。伯者其爵,而梅则所封地也。后人因以为氏。嗣是子孙螽沿,历周秦下递西汉,而福公出焉。公为南昌尉,以王莽专政,抗谏不纳,遂挂冠隐居九江,后仙去。有二子:长植、次肃。植曾孙春魁为汝南刺史,因家焉,厥后愿为汝南伯。陶居平兴里,立月旦评。哲嗣迭作,官显累朝。洎乎唐之素芳,则为淮南节度使矣。降而至于思忠,避黄巢乱,居歙之黄墩,又降而士清,迁婺源、祖一迁宣城、祖二迁麻城,此植公支下派也。

     而我肃公自迁寿春以来,派别之分,迁者愈众。迁婺州者恭也,迁太原者性也,迁荆州者仲胜,而迁吴兴我远公者,高之弟也,为宣城椽。值五季之乱不克归,遂家于宣城九里湾,生三子简、超、章。简三传而为良臣、王臣、表臣;超生邈及厦,厦未详。邈则生让、询、谊三子。以子贵封刑部侍郎焉。让官大理评事,生尧臣、正臣、彦臣、禹臣、纯臣;询十八岁中乡科成进士,累官尚书,生鼎臣、宝臣、得臣、辅臣、卿臣;谊赘江西李氏,生省卿、冠卿、君卿。而信臣、舜臣、经臣则章之曾孙也。称江南夫子者即尧臣,以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其兄弟叔侄多以德行才学显者。盖自远公而下,皆世居宣城为旺族焉。无为州一支,即尧臣后裔万一、万祥于元至正时迁居者也。我始迁祖即得臣公之孙;公为殿中丞,子宰登进士,为泾川令,家于泾,孙成和以南宋绍兴二年进士,由江夏主簿升太户令,遂籍于湖,是为太湖始迁祖焉。

     众流之汇,序不胜详,一本渊源,此其大略。今三修家乘,敬将此图列于始迁祖之前,永为一家之实录。后之人动水源之思,欲悉其所自出,开卷即得一目了然,故叙其遥历如此。庶乎源源而来者,其流派之洪大,正未有艾焉。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岁在丁未  仲秋月  谷旦      

                               裔孙  贤玉  薰沐敬撰

                          ( 宿松梅民权采录,梅汉中、梅错、梅放校辑)

  

博主注释:

     ①溢觞:滥觞一词见于《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邪?”滥,同“泛”,意浮起。觞,古代的酒杯。由此可见滥觞的本义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只能浮起酒杯。后来发展出引申义,用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开始。

     ②夏五郭公:《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③数典忘祖:《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来讥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④郭崇韬拜墓:郭崇韬,后唐名臣,功甚盛也,与子仪从无支脉,而拜墓致享,自附于汾阳王,后识者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