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庄是吕梁山下一个有着2600人的村子,原是晋中平川一块有名的盐碱滩。它的名气之大,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从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红旗,到1979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02万受到国务院嘉奖,到如今拥有村史展览馆、图书馆、村报村歌的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60多年,一个村庄的发展模式得到无数关注,因此也接待过天底下无数的客人。这其中有一个人,村里人在他过世9年后,为他建起了一座四合院式的纪念馆。
他们,都亲亲地喊他:老马
马烽简介
马烽(1922-2004),“山药蛋派”代表作家之一。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晋绥出版社总编辑、中央文学研究所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青年部副部长、山西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席、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党组书记。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五六年前贾家庄就想建马烽纪念馆了
2013年7月9日,马烽纪念馆在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落成。纪念馆坐落在马烽当时居住过的贾家庄大队部旧址上,设有马烽雕像、马烽作品陈列室等。
从马烽纪念馆入口处进入,穿过正对着大门的照壁,映入眼帘的就是马烽改编电影的放映室,大约可以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在这个放映室中,主要播放马烽被拍成电影的作品。比如:《我们村的年轻人》《咱们的退伍兵》《泪痕》等。对于马烽作品在电影方面的贡献,他的女儿梦妮说:“为了让不识字的农民接触到描写农村生活的文艺作品,父亲创作了很多电影剧本。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有原型,认识原型的人,一看这个作品中的人物,就知道说的是谁。”
出了放映室往里走,一道垂花门出现在眼前。穿过垂花门再往里走,左面和右面的厢房是马烽手稿、书籍封面、照片、奖状等资料的陈列室,最后面的一间房子,是马烽当时居住的窑洞,里面摆放着马烽生前的生活用品,基本上全由马烽的家人捐赠。
关于建造这座纪念馆的想法,梦妮回忆:“大约五六年前,设立马烽纪念馆的想法就被提出来了。刚开始,是汾阳市贾家庄村委会提出来的。这个提议也受到了汾阳市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决定由市委市政府出资去做这件事。贾家庄是一个很重视文化的地方,而且,贾家庄人对我父亲都很有感情。我父亲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短篇小说里,都能若隐若现的找到贾家庄的影子,所以贾家庄人觉得我父亲几乎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村子里。”
有了想法之后,就开始筹划。我们希望尽善尽美,比如说为我父亲做的那个雕像,做了很多次,大家觉得这儿不像,那儿不像,都没有成型。现在放在纪念馆里那尊,谁看了都说像。这是山西大学的雕塑家张卫东反复塑造了很多次的结果。他看了我父亲的影像资料,看了若干照片,最后选了他五十多岁时候的样子。最后的成品是我父亲正在和老百姓交流的姿态,很有亲和力。但是他又是一个文化官员,不能显得太随意,这些都表现出来了。所以从创作上来说,这座雕像很有艺术性。”
马烽住过的这个小院落一直保留着,做过大队部,做过仓库,做过活动室,直到成为今天的马烽纪念馆。梦妮说:“这房子保护得还不错,所以从饱经风雨的旧房子变成纪念馆,就只把房顶、屋瓦、墙壁翻新粉刷了一下。毕竟是解放前的房子,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了。另外多加了一个垂花门,按照需要重新布置陈设了一下,大体是没有动过的,当时是怎样,现在还是怎样。”
大多数展品都是家属提供的
在马烽纪念馆开馆的前一天,马烽的儿女们就到了汾阳贾家庄。他们想早一点看到纪念馆,再一次触摸父亲留下的珍贵财富:那一张张奖状、一页页书稿、一幅幅照片,还有似乎还留着父亲体温的衣物。这里,成为他们的精神之家。马烽的女儿梦妮说:大部分展品都是家里提供的,每一样都有特别的意义。
但是提前一天就过来的不只是马老的家人,还有很多老朋友。因为这两天老下雨,大家担心误了纪念馆的开馆仪式,所以很多人就提前一天到了,包括马烽的故交李立功,已经快90岁的老人了,仍不顾舟车劳顿来到这里。
对于马烽和李立功的友情,梦妮这样描述:“他俩虽然不在一个领域工作,但是两人相互之间很欣赏,所以李老对给我父亲建立纪念馆的事情很关心,并亲自题写了门口的馆名。我爸的《吕梁英雄传》写的不就是李老他们的故事吗?1945年这书就在国统区发行,他俩还没谋过面就都知道彼此。1949年,他俩作为全国青联委员,一起参加过五四青年大会,一起参加过开国大典。”把珍贵的历史保留下来,可能就是纪念馆的意义。在梦妮眼中,马烽纪念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很珍贵:“炕桌上的水杯,是父亲用过的,水杯套是父亲一针一针钩出来的;这些手稿,他自己不注意保存,过去的书稿又没有打印稿,很少能留下来;得了百花奖的《泪痕》,还有《咱们的退伍兵》这些电影,是在汾阳拍的;有一张双扶的奖状,是民政部颁发的全国扶优扶贫模范证书;还有这么多他和村民一起劳动的照片……”
一件件看过来,让人感觉马烽不单纯是一个作家。对于这一点,梦妮有更深的体会:“他们那代人当年奋斗为了啥?就是为了打出一个新中国。作为新中国的参与创建者,他怎么能没有感情!没有谁要求过他,他自己就主动变成一个社会工作者,觉得就应该服务于社会,当国家政策和农民的桥梁。他们那一代作家,深入基层不是句空话。”
马烽很多作品人物原型都是贾家庄人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就是由马烽和孙谦作品拍成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的插曲,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退伍兵高占武,更是成为了那个年代经典的银幕形象之一。1959年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一些农村,青年们以电影人物为榜样,成立了“高占武排”。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退伍兵高占武的原型,现在仍然生活在汾阳贾家庄,名叫武士雄,如今已有84岁的高龄。回忆往昔岁月,武士雄不仅对当时战天斗地的精神颇多感慨,也对马烽曾经在贾家庄和青年团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故事记忆犹新。
武士雄在1949年的太原牛驼寨战役中受伤致残退伍,三块弹片至今还在武士雄的腿里面。因为当时医疗条件非常差,所以弹片没有及时取出来,后来再想通过手术将它取出来,因为年代太久,弹片已经和肌肉长在了一起。
武士雄对于把他写进书里的马烽记忆很深刻:“他那时候就住在我们村。当时我是团支部书记,我们青年团有三个任务,宣传婚姻法、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成立合作社。马烽当时在县里挂着一个副书记,他自己年龄也不大,所以总和我们年轻人缠在一起。我们团员开会他参加,宣传婚姻法、宣传粮食统购统销,他也参加。他老是说:把那个宣传资料拿来我看看,看看全面不全面。他经常给我们修改宣传资料。
当时“百把镢头闹革命”,马烽也跟着干活。他每天爬起来就下地干活,但是他呢,没有功夫,一刨地手上就打了泡了。所以他自己也说,哎呀,我干活真是干不过你们。不过,我们自己的手也打泡了。当时按照计划,一天要刨半亩地,第一天大家还能刨得动,第二天就刨不动了。也没有手套,女人们手上打了泡,用布包起来接着干,真是苦。为了把农业合作社搞上去,把不肯入社的富裕户吸引进来,我们人拉犁耕地,拉耧种地。所以富裕户笑话我们,看,这就是‘耧上耧下’
(合作社提出将来要建设的共产主义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驾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他们是拉的耧上,拉着耧下。”
马烽不仅仅要深入基层,和农民们同吃同劳动,他还要进行文学创作。武士雄回忆说:“白天干了农活,到了晚上,他点上麻油灯,还要叫上我们五六个人去他那儿和他聊。我们是闲聊,但是人家老马呢,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了下来,做写作的准备。聊完了,他就吆喝:好了好了,愿意躺就躺,愿意睡就睡,你们的任务完成了。而他,点着灯继续写。他和人都处得好,老的小的都能处下,小孩他也不嫌脏,看见就要抱起来逗逗。刚来的时候谁也不认识他,后来都很熟了。他抽的烟是木头滚子打的,经常递给村民:来来来,小鬼,抽上一袋。”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武士雄就是高占武的原型,因为写得太逼真了。但是武士雄的生活并没有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因为本来是我们村的故事,但是拍电影的时候,是在宋家庄拍的,和我们这里隔着一道河。我们是搞农业合作的,电影是说搞治水的。所以不太一样了。”不一样的总归只是故事,而那个年代战天斗地的精神,则永远留在了马烽的作品中,留在了读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