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骆姓网 > 骆氏宗祠 骆氏宗祠

阳新骆氏宗祠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骆姓展区

  沿106国道至阳新县龙港富水镇,途经星潭铺,穿过富河星潭大桥,沿着蜿蜒公路前行,只见恢宏壮丽的古建筑在炽烈的日光中格外耀眼,斗拱飞檐下绘有精美花卉人物,六根朱漆柱子屹然伫立,正中两根盘旋着两条金龙,更显气派非凡,走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建筑级别十分豪华的仿古建筑——阳新骆氏宗祠。    

  走近宗祠,只见左上方有一画像,其间是头戴方巾、正襟而坐的儒雅之士,桌上摆设着笔墨纸砚,一壶美酒,上书“杰阁腾芳”;右上方亦有一画像,其间是头戴斗笠,悠然垂钓的白须老翁,正收起挣扎的鱼儿,笑容可掬,上书“青州世第”。据村民骆名勇说,左边这位是被誉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右边这位正是功高德重的姜太公。  

   据骆氏宗谱记载,商末周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姜太公,名尚,字子牙,相传他出身青州、东海一带(今山东中部,待考),文韬武略却无所用,多年困顿潦倒。一日,姜太公在渭水垂钓,偶遇文王慧眼识才,礼贤下士,遂匡扶周室,辅佐武王灭纣,成为周朝第一开国功臣,周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授以征讨五侯九伯之特权。据说姜太公下有七子,为别他族,除长子仍保留前辈姜姓外,其余六子后来都改用其名作为姓氏,于是姜太公的第四子公子骆以骆为姓,传承后世。又因姜太公功高盖世,智慧超群,骆姓子孙便奉姜太公为骆姓得姓始祖。  “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今人看见白鹅水中嬉戏,都不禁会想起课本中的这首咏鹅诗,这便是骆宾王七岁所作。相传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里,每到春天,村外的骆家池塘柳丝飘拂,鹅儿成群,景致十分迷人。一日,村中来了客人,他见骆宾王眉目清秀,聪明伶俐,就好奇地问了几个问题,不想骆宾王从容自若,对答如流,令他惊叹不已。过了一会儿,骆宾王陪着客人经过池塘,客人有意试才,便指着鹅儿要他作诗,骆宾王拍拍小脑袋,略加思索,便念出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诗,更因此被称为“江南神童”。 

    骆宾王与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的结构形式以及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此外,骆宾王的五律、绝名小诗也有不少佳作,《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绝句《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抒发壮志豪情,激荡风云之气。     在骆宾王等文坛俊杰的推动下,初唐文风吹来了一股清新之气,诗篇韵律优美,言之有物,比起六朝后期堆花砌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华糜风格,有着明显进步,可谓杰阁腾芳,千秋文颂。    骆名勇介绍说,据家谱记载,骆氏家族最早定居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后移居浙江金华义乌,唐朝年间,进士英道公官拜长沙府太守转洪都布政,迁往江西定居,元末明初,其后裔德明公的长子漍卿公移居武汉黄陂、次子成卿公移居武汉新州区、三子赐卿公及四子俊卿公移居阳新县龙港镇渡口村骆家湾、五子名卿公移居阳新永福里东源、六子贤卿公移居圻水。始迁祖俊卿公为宋朝进士,元末明初为避战乱,举家来到渡口村开基立业,这位先祖原本葬在龙港新屋樟树下,后因106国道拓宽而改迁至渡口村对岸与孔志交界的山丘上。据了解,骆氏宗祠称为阳新骆氏宗祠,设在龙港镇渡口村,2012年10月7日举行奠基仪式,历时2年建成,由渡口村村民集资及骆氏宗亲捐款近600万修建而成,于2015年2月7日举行湖北阳新骆氏宗祠落成庆典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