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骆姓网 > 骆氏宗祠 骆氏宗祠

骆统墓地考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骆姓展区
据民国廿二年(1933)续修《梅林骆氏宗谱》卷之一“源流”记载,三国时,东吴著名将领骆统(193~228,字公绪)成就功名后,治第于绸山之阳,绣水之滨,“卒葬于寺后山花园。”此“寺后山花园”虽非三国时当年的花园,但骆统当年所建的宅园很可能也是存在的。试作如下分析:

     (1)引文中的“寺”,据史料考证,应为满心教寺,骆统死后就葬在其府邸后的绸山上(大约在原烈士陵园以北约百米处)。这里有个时空变迁的问题。骆府到骆统的儿子秀手里迁家于绣湖东南的骆家桥,位在县治东北隅,与绸山隔湖相对,大约在今骆宾王公园位置。至唐武德四年,骆统曾经安家的故址(即原义乌中学、今义乌四中所在地) 成为绸州州署。后州废。唐贞观间(627~649),泉禅师在县北一百八十步绸州故址建满心教寺。因《梅林骆氏宗谱》为后人所修,唐代后,当年骆统所住的故址已成满心寺址。由此推断谱中记载当年骆统的墓址“寺后山花园”实际上应是三国时骆统家的后花园位置,可见其当年宅园范围之大。

      (2)从选址看,骆统因慕自然山水之秀迁至城中,东南距乌伤县治不过百八十步,挹一邑风光之胜,此非一般士民所能企及。骆统出身名门宦族,父亲骆俊为东汉末年陈王留相,祖居乌伤竹山里(今城西镇夏演)伏龙山。他之所以要迁家,很可能是看重绸山、绣湖的湖山之美。宋代家住绣湖滨的黄中辅《新吴桥记》一文中曾作如此描述:“绣川湖,去县治不百步,周环十里,三顾云峦,风烟蔚然,而浮光静影,耀金沉璧,真一邑之壮观。”(民国丁酉[1937年)重修《洞门黄氏宗谱》卷之三“遗稿上”]足见绸山、绣湖之风光旖旎。

       (3)从身份地位和当时社会背景分析,此时的骆统已是功成名就,官拜中郎将,又娶了吴国都督孙辅的女儿为妻,称他是王公贵胄毫不为过。又因“随陆逊破敌,有功封新阳亭侯,开府食邑”。故他若要精心营造府邸花园,财力上是绝无问题的。加之,秦汉以降,门阀世袭,上至宫廷,下至王侯都热衷于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兼及游赏玩乐的苑囿,极尽铺陈豪华,奢侈成风。在这种世风影响下,骆统举家迁至绣湖滨,北枕绸山,南临绣湖,营造厅堂,并筑园以自娱,方与其显赫的身份地位相称,光耀门楣。此番推理也是符合逻辑的。

     综上所述,三国时骆统在绸山之阳、绣水之滨所建之宅园,其实质是王公贵族的私家园林,富有自然山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