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罗姓网 > 罗氏宗祠 罗氏宗祠

顺德大良罗氏宗祠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罗姓展区
简要介绍:罗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四百多年历史,占地面积139平方米。为岭南传统砖木结构,具有浓厚的岭南古建筑特色。因2006年4月,大良街道办进行祠堂附近道路扩建工程对罗氏祠堂进行整体平移,而再次闻名。大良罗氏是顺德望族,曾有大良“龙罗两姓叮当响”的说法。明朝景泰四年(1452年)北门罗的罗忠才与南门罗的罗姓族人和当时大良的士绅一起上书请求成立顺德县。清代,罗氏后人又出了很多文人和知名人士。如清末尚书罗敦衍、清朝民国之交的著名剧作家罗瘿公等。罗敦衍在担任刑部侍郎时上疏清王朝统治者起用曾国藩,并被采纳。“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崛起,罗敦衍应该说是起了重要作用”。罗瘿公则是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弟子。据称,罗瘿公与程砚秋、梅兰芳等交往甚深,程对罗以师辈相称。罗瘿公为程砚秋编写十余个剧本。同时,梅兰芳演出的《西施》剧本,也是经他改编而成。

  大良罗氏有南门罗北门罗两支,都是江西南昌罗氏后人,都是始居江西,后迁南雄珠玑巷,然后南迁大良。因迁居时间不同而自然形成南、北罗。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北门罗氏族人倡议建立大祠堂。

清明时节的顺德,祭祖是一个不变的主题。殡葬改革后,顺德的祭祀场所较以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大家又知不知道,传统的清明祭祖除了上山拜祭之外,还有些宗族是在祠堂里聚集宗族子弟进行祭祖活动的。顺德过去修祠风气鼎盛,口耳相传下来的“顺德祠堂南海庙”就是明证。在顺德区博物馆“顺德人顺德事”展厅的负一层,便有一处罗氏大宗祠的复制场景,让观众朋友可以了解顺德的祠堂文化。

     罗氏大宗祠,其原址在如今大良本原幼儿园旁,是旧时大良望族“北门罗氏”的宗族祠堂。为什么博物馆要选择罗氏大宗祠的场景放到里面呢?这是因为它代表的家族“北门罗”和明景泰三年(1452年)顺德建县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事要追溯到明正统年间发生在广东的黄萧养起义,而他当时的势力范围很大一部分就是现在的顺德。起义被明朝政府镇压了下来。当地的乡绅罗忠等人便上书朝廷,建议在黄萧养“作乱”之地重新立县,以加强管理。朝廷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划出南海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三十七堡及新会白藤堡置顺德县,以大良为县城。而故事中的罗忠,便来自于北门罗氏家族。

     罗氏家族一直是大良的望族,其宗族也一直重视教育,后来更在罗氏大宗祠中设立本原学堂,是顺德历史上第一间男女同校的学堂。而如今,罗氏大宗祠的旁边还设有本原幼儿园,延续了其“重知识、育后人”的理念。

     2006年,为了配合市政交通建设,顺德政府启动罗氏大宗祠整体平移工程,将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罗氏大宗祠门楼向后整体平移4.83米,实现了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和谐发展。如今的罗氏大宗祠,依然屹立于大良的繁华路段,见证着顺德的历史变迁。更多精彩的顺德历史故事,欢迎大家来临顺德区博物馆一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