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吕祖堂
坐 落天津市红桥区芥园道与怡华路交口
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
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
历史发展
吕祖堂 吕祖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芥园道与怡华路交口的吕祖堂内。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原是供奉仙人吕洞宾的道观。原是所在地永丰屯的祠堂。明宣德八年(1433年)始称为吕祖堂。后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民国九年(1920年)、1985年及2003年多次修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和五仙堂。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岁次庚子,义和团运动兴起,各地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著名的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领盐山、庆云、静海等县数千名义和团战士到达天津,将总坛口设在吕祖堂内,并将拳场设在五仙堂。团员们日夜在月台上练掌习武。因吕祖堂濒临南运河,津西各县义和团来津时大多在此落脚。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林黑儿、刘呈祥等经常在此聚义拜坛,与曹福田共商对敌斗争大计。火烧紫竹林租界、攻打老龙头火车站和天津城保卫战的一些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决定的。义和团运动史上重要的文献,向帝国主义宣布的“战书”等,都是在这里发出的。迄今为止,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是全国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坛口遗址。1976年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1985年修复后辟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
新中国成立后,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保护。1962年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天津市政府批准,于1985年在吕祖堂内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1986年1月1日对外接待观众。
馆内分布
现馆内陈列分三部分:(一)复原陈列:重塑了吕洞宾及他的两个弟子塑像,恢复了历史原貌。(二)《全国义和团运动史陈列》:主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向直隶发展并进入天津和北京,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英勇斗争。(三)五仙堂复原陈列:塑有曹福田、张德成、林黑儿和刘呈祥四位首领的像,再现了当年四位首领议事的场景。
另外,院内陈列了从红桥区界内搜集的几十方碑刻和匾额,形成一个小小的碑林。
2005年一尊重约4吨,通体高6.4米的再现当年义和团英勇杀敌的群雕铜塑像矗立在义和团纪念馆门前广场的西侧。
吕仙,名岩,字洞宾。浦州永乐县人。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诞生。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他的道号为纯阳子。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汉族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飞升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就想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吕洞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却象雪球的滚动一般,故事愈来愈加丰富,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