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林姓网 > 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

(始迁于苍南)霞浦县柏洋郑家山林氏宗祠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林姓展区

郑家山村全村为林氏。

人丁有一千多人,现在大部分都外迁到霞浦城关。

村里基本都是老人在住。

祖先是从苍南搬迁出来的,大约在雍正时期。

泰顺峰文,平阳腾蛟山尾村,苍南路边村等都是同宗,同谱。联系紧密。


柏洋乡辖28个行政村。位于霞浦县西北部,距县城22.9千米。辖柏洋、长岩、林洋、车下、郑家山、陈墩、谢墩、董墩、洋中、大岭、阮洋、坑口、周厝坑、吴洋、横江、坂头、前宅、西宅、柘头、南山后、凤洋、禅洋、黄土丘、塔后、西坑、后垄、洋里、戴家山28个村委会。有乡贤林承强七绝诗曰:

横江细雨群山静,

车下长溪沃野新。

喜气西坑开胜景,

寒梅前宅报新春。

柏洋乡,位于福建省霞浦县西北部,距县城22.9千米。柏洋乡辖28个行政村。

霞浦县辖乡。1958年设柏洋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2.9公里。面积174.6平方公里,人口3.1万。

柏洋乡地处霞浦县西北山区,距县城38公里,位于东经120°30’,北纬27°1’,面积174.6 平方公里,与福安、福 鼎、柘荣三县市接壤。全乡辖28个村民委员会,共7664户,3.16万人。柏洋乡人民政府驻地是柏洋中心街。

柏洋属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海拔440米,年平均降水1550 毫米,年平均气温 16摄氏度,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现有森林20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毛竹0.8 万亩,果树0.5 万亩,茶园1.5万亩,是霞浦县茶叶主产区之一。“目海毛尖”、“江苏炒绿”、“珠茶”等茶叶远销海内外;矿产资源有高岭土、花岗岩等,尤其是“辉绿岩”储量丰富,质地优良;茜洋溪流域贯穿境内,水能蕴藏量大,亟待有识之士投资开发。

柏洋是闽东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圣火布满了全乡28个行政村,霞浦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于1933年在柏洋乡长岩村陈罗洋自然村诞生,中共霞鼎县委办事处于1934年在柏洋村许家大厝设立。叶飞、曾志、陈挺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柏洋人民的好儿女,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闽东特委书记许旺,中共福建省委委员、闽东特委书记戴炳辉同志在这里为中国革命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无数烈士的热血洒在柏洋这块土地上。

近年来,柏洋乡党委、政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投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更加协调发展。

在充满希望的二十一世纪,柏洋乡党委、政府将带领全乡三万多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扎实工作,为实现宽裕型小康乡镇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

宋代,境域属灵霍乡柘阳里。元至清光绪年间,境域分属柘洋下里二十八都、二十九都和柘洋上里三十三都。清宣统元年至民国中期,地属下西(崇儒)区。民国25年,成立奎洋、坑口、三洋、上万4联保,隶属第一区,下辖26保、274甲。民国29年,奎洋、坑口联保并为奎洋乡,三洋、上万联保并为三洋乡。奎洋乡辖柏洋、吴洋、陈墩、谢墩、董墩、洋中、东山、林洋、坪岗、黄岭、浣边、阮洋、后洋、汤家、禅洋、南楼、漈头17保,乡公所驻柏洋;三洋乡辖东杞、溪边、车下、东坡、溪西、横江、左岭、过洋、西宅、云罗、后垄、山兜、上万13保,乡公所驻溪西。民国32年,奎洋、三洋乡撤并崇洋乡。民国34年,复设奎洋乡,辖柏洋、双墩、林洋、禅山、东溪、云罗、后垄、上万、中漈、里路10保。

1949年10月,废奎洋乡建制,境域属第五区。1952年,从第五区分出第八区,区公所驻柏洋,辖东杞、塔后、过洋、林洋、柏洋、大岭、阮洋、陈墩、洋中、陈垄10乡。1956年,与第五区合并为溪西区。1958年,撤销区建制,成立柏洋人民公社,1959年辖柏洋、陈墩、洋中、林洋、塔后、禅洋、大岭、阮洋、横江、坑口、洋里11个大队。1961年5月,柏洋公社改为柏洋区,下辖5个公社、35个大队。1962年,增设陈墩、林洋、禅洋、西坑4公社。1966年10月,柏洋区复改为柏洋公社。1984年,柏洋公社改为柏洋乡,辖28个行政村、212个自然村。

1990年,柏洋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邻水门乡,南连崇儒乡,北与柘荣、福鼎县交界,西与福安市接壤,行政区域174.6平方公里。境内设柏洋、长岩、林洋、车下、郑家山、陈墩、谢墩、董墩、洋中、大岭、阮洋、坑口、周厝坑、吴洋、横江、坂头、前宅、西宅、柘头、南山后、凤洋、禅洋、黄土丘、塔后、西坑、后垄、洋里、戴家山28个行政村,下辖303个村民小组、212个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柏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