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磊墓位于金寨县槐树湾乡响山寺后山。廖磊,字燕农,号伯符,1890年2月生于广西陆川县一世代农民家庭。
1937年10月升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了著名的淞沪八一三抗日战役。1938年10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豫鄂皖边区游击兵团总指挥。1939年10月23日因脑溢血猝死于立煌县金家寨,终年仅50岁。
廖磊逝世后,停柩响山寺。其墓为穹窿形,所需石材均由廖磊所部第七军从七军军部驻地六安县独山开凿块石运至响山寺。墓前树有华表,刻有手书挽联。正面挽联为蒋中正行楷,北面挽联系于左任草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墓碑是“豫鄂皖游击总司令陆军上将兼安徽省政府主席廖磊之墓”,落款“林森”。“0”时,廖墓被-扒毁。森林题写的墓碑和墓冢封土周围独山运来的石块,被移作修筑小水库之用,以后没有寻获。石刻挽联被巧妙地保存下来,地下墓室完好无损。2000年春,金寨县委-部和槐树湾乡人民政府出资修葺一新。现在墓冢径约8米,正八边形围墙土丘。
蒋中正的挽联是:求治至诚,见危授受,耿耿精忠能贯日;杀敌争先,尽瘁以死,芸黎庶载丰碑。”落款“蒋中正”。于右任的挽联是:“坠泪读碑文,惠政难忘羊太傅;破胡留战绩,英风常想岳家军。”石刻书法为时代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907年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1911年进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参加武昌起义。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投湘军赵恒惕师任连附、连长、营长、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四师少将副师长兼第三团团长,第三十六军第一师师长,第三十六军副军长、军长。蒋桂战争时辞职去香港。1929年后回广西投新桂系反蒋,任“护党救国军”前敌指挥部参谋长,第七军副军长兼第二十一师师长、军长,广西航空学校校长。1931年、1932年两次率部进攻右江革命根据地,在百色、龙州、东兰等地围攻红七军、红八军。1934年率部在桂北堵截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安徽省主席。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建立大别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任鄂豫皖边区游击总司令。
廖磊于1939年冬病逝于立煌县,叶剑英、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送花圈致哀。
廖磊治皖时间不长,但各方面评价甚高。安徽人张义纯曾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安徽省主席等职,他回忆说,廖磊为人比较清廉,在总司令任内,所存军队节余兵饷,缴归广西增购军火,不像李品仙中饱私囊。因廖磊提倡俭朴风气,亦有狡黠者,投其所好,穿草鞋、打绑腿往谒省主席,廖委以县长职务。当有人揭穿其诈伪时,廖磊又将其革职。“这时(1939年)廖磊提倡节俭苦干,兼之币值与物价平稳,军政人员生活安定,多能秉公守法,从事抗战工作。”
白崇禧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廖磊在大别山评价甚高:“他率第七军赴沪作战,敌人装备好又有制空权,伤亡很大,有旅长二人、团长六七人牺牲,而撤退时无论搭车徒步,上下均能守秩序,对百姓秋毫无犯。第七军撤到大别山,后来荣膺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安徽省主席,军人能守纪律,政治风气亦佳,安徽人对他均表好感。这时江北、山东都沦陷了,而安徽甚多县份在八年抗战中始终能守住,这基础是他建立的。••••••继廖任安徽省主席的是李品仙,无论军政都比不上廖主持的时期了。我衷心佩服这人。”
李宗仁晚年提到廖磊时也回忆说:“廖磊在大别山苦心孤诣经营的结果,竟形成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局。••••••廖君死时,大别山根据地内的军政设施已粗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