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廖姓网 > 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

湖阳镇廖王庙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廖姓展区
廖王庙

湖阳镇志记载:蓼王庙:位于蓼山顶,四合院,石砌墙,石板坡面,整个建筑无木料,建于春秋时期,为纪念在大禹时代治水有功的蓼王而修建,无碑文。《汉书?地理志》载:古蓼国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40公里湖阳镇。五代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重修蓼王庙。元朝至元年间,汴梁营田提举裴世英邀请淮安李松真选写碑文,其中说:“夫高爵重禄,声名振摄于天下者,或可以势力取之,至于没世不志祠而祀之者。惟其功德加于民也”。

        2004年11月11日,香港上水廖氏第115代、长城中国旅游服务社董事长廖太全先生慕名到湖阳寻根问祖,并确认廖叔安是世界廖氏始祖,湖阳是世界廖氏的发源地,捐建了12米见方的巨型“廖”字,镶嵌在蓼山顶峰,供过往的廖氏后人和蓼国子民瞻仰膜拜。

        通过廖太全先生在世界廖氏中广泛宣传,5月22日,加拿大、英国、荷兰、新加坡、台湾、澳门、香港、福建、广西等廖氏宗亲一行38人回湖阳寻根谒祖,上蓼山祭拜蓼王叔安及落实重修蓼王庙事宜。其中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委员、康泽公司懂事长廖泽云先生高度重视此事,三次亲上蓼山,踏察蓼王庙选址问题,又分别在广东省中山市长江水库、新加坡南洋廖氏公会召开会议,商谈筹建方案和资金筹措问题。同时,香港廖氏公会、新加坡廖氏公会以及世界各地的宗亲组织和廖氏后人都对此事极为关注并予以大力支持。

        2006年9月23-24日,在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惠州召开世界廖氏宗亲总会首届大会。大会由深圳廖氏宗亲会顾问廖军文(深圳市政协副主席)致欢迎词,世界廖氏宗亲总会会长廖泽云(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委员、康泽公司董事长)致词。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筹建廖王庙,会议推荐“廖王庙筹建委员”人选;举行了修建“廖王庙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征地协议书签字仪式。

      2007年4月15日,在湖阳镇蓼山成功举办了“丁亥年世界廖氏宗亲祭祖大典”及“蓼王庙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奠基仪式,活动吸引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廖氏宗亲近300人参加,蓼王庙在世界廖氏后人中的影响极大。湖阳镇地处豫鄂边缘,版图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9.2万亩,镇辖25个村(居)委会,62800人;东部为浅山区,属桐柏山余脉,面积约60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丰富;西部为缓冲平原,面积约90平方公里,土地肥沃,蓼阳河纵贯东西,水利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豫“49”线公路贯穿全境,南与“316”国道、襄渝铁路相连,北与312国道、宁西铁路相接,距襄樊机场、南阳机场均有两个小时车程,历史至今就是豫南鄂北交通要塞,且市场繁荣、信息灵通、客商云集,素有“金湖阳”之美誉。是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河南省“百名重点镇”、南阳市“50强”乡镇之一。  

  湖阳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古老的蓼国文化是湖阳璀璨的文明史。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湖阳县,“故蓼国也”。古蓼国都邑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四十公里湖阳镇,东北依蓼山。古蓼国辖境,约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市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蓼灭于楚,其后,楚在此置湖阳邑,继之设湖阳县。

  据《史记》载,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属于正妃嫘祖所生的有两个,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生下一子颛顼。蓼姓就出自颛顼后裔叔安。《风俗通义》说,颛顼之后裔叔安,夏时,因封于蓼国,故称蓼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蓼氏。《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郑人军于蒲骚,将随、绞、州、蓼伐楚师。”“蓼国,今义阳棘阳县东南湖阳城”;“蓼音了,本或作飂。”楚成王时,飂被楚所灭。据清翰林学士廖鸿章所撰《廖氏族谱?廖氏源流序》记载,自始祖叔安起传至三十六世伯高,春秋时飂易姓为廖。

  《汉书?地理志》载:古蓼国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40公里湖阳镇。东依蓼山,山顶有五代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重修的蓼山神祠(俗称蓼王庙)遗址,南傍蓼阳河(《水经注》称阪门水)。《湖阳镇志》记载:蓼王庙:位于蓼山顶,四合院,石砌墙,石板坡面,整个建筑无木料,建于春秋时期。为纪念在大禹时代治水有功的蓼王而修建。无碑文。元朝至元年间,汴梁营田提举裴世英邀请淮安李松真选写碑文,其中说:“夫高爵重禄,声名振摄于天下者,或可以势力取之,至于没世不志祠而祀之者。惟其功德加于民也”。

  在湖阳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老的蓼国文明是最辉煌的篇章。据史料记载、出土文物考证和群众口碑介绍,古蓼国辖今唐河县南部,枣阳市北部,随州、桐柏的一部分。国都在今湖阳镇,人民以国为姓,为廖氏。聪明的蓼国国王蓼叔安为了疏洪治水和抵御外来侵略,在蓼山脚下开挖两条人工河——蓼阳河和蓼阴河,蓼山上建有两道石砌寨墙,蓼阳河南侧土夯城墙3米多高,在蓼国多年征战中如钢铁长城般守护着蓼国的安全,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蓼国将士和达官显贵大多安葬在蓼山南麓,并立塔纪念形成塔林,可惜这些珍贵历史文物在文革中遭到彻底毁坏,只有蓼阳河边的那块塔地依然被人们传诵。前不久,香港上水乡廖太全先生捐资修刻了蓼阳河纪念碑,我们把她安放在塔地上,表达了对古蓼国人民的一种哀思和敬仰。公元前639年,古蓼国被楚襄王所灭,城池被毁,生灵涂炭,廖国臣民大部分外迁,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