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梁姓网 > 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

石泉的梁公祠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梁姓展区
石泉梁公祠石泉梁公祠位于莲塘镇荔枝村西北。始建年代不祥,大约在明代永乐至正统年间(1403年-1449年)。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及民国廿二年(1933年)均有重修。该祠恭奉梁致庸(字以尝、号石泉)为始迁祖,故名“石泉梁公祠”。

     该祠前为高1.54米的大丹墀,从丹墀上7级石阶,便是宽20.5米的宗祠前廊。正堂为硬山顶,三开间,两进深。头进正脊饰花卉图案。前斜脊近端各饰雕狮走兽一只,该进为13架椽屋,前后各乳栿用两柱,乳栿下有雕通雀替,乳栿上的枕木均阳雕有人物花卉,枕上承托折材木斗拱,极为精致美观。前檐柱在修建时改作方形水泥柱,檐柱的石月梁上有石狮雕。“咸水石”门匾中阴雕有“石泉梁公祠”5个大字。右上角阴雕有“民国廿二年双十节重修”10个小字,右下角阴雕有“宗人梁清平书”6个小字。大门之后有左右耳房。中天井左右两斋在维修时重新盖瓦。后进为硬山顶,13架椽屋,前后各乳栿,用3柱,抬梁式梁架。前檐为方石柱、花篮式石柱础,中为两圆杂木柱,阶砖铺地。正梁底写有“大清宣统二年谷旦吉日立”字样。整座正堂长19.75米,宽11.1米。原正堂之右有一开间两进深的厢房,现厢房的头进已改为民居,后进作村民开宴之厨房。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的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属国家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石泉建县于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25年),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石泉县是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是秦巴汉水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素有"秦巴山水、石泉十美"之称;是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西部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是先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纵横学派鼻祖鬼谷子在石泉县修炼授徒,又称鬼谷子故里。

石泉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于汉江沿岸劳动、生息、繁衍,被历史学家划为"仰韶文化"区域。

夏代,石泉属梁州。

商代属庸国。

春秋时,庸国被夹于楚、巴、秦3个大国之间。春秋鲁文公十六年(前611),楚、巴、秦灭庸,石泉归属楚国。秦更元十三年(前312),秦败楚于丹阳,取汉中,石泉成为秦楚争夺的交锋之地。后石泉归属秦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汉水中、上游为汉中郡,辖西城等6县。石泉属西城县。石泉县城市

石泉县城市

汉代沿袭秦的政区划分,设汉中郡,并在今安康地区分设5县:即安阳、平利、旬阳、锡县和西城县。安阳县所辖,即今石泉、汉阴、紫阳3县。三国时期,魏、蜀、吴争雄。初期石泉先属魏,后属蜀。孟达叛蜀,魏夺蜀地,石泉又复属于魏。晋代,魏兴郡隶属荆州;并在石泉境增设晋昌郡,下辖长乐、新兴、吉阳、东关4县。晋昌郡治设在今石泉境内。

南北朝时期,中国呈分裂局面,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复杂。南朝宋初(约420),改晋昌郡为新兴郡,后又改名魏兴郡。石泉东南部属安康县,西北部置长乐县,属魏兴郡所辖。北魏时,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在原梁州东部,分设东梁州,治所设在金城(今池河镇)。下设直城县(今石泉东北部,县治在池河老街)、安康县(今石泉东南部)、永乐县(原长乐县,今石泉西北部)。西魏时,废帝元年(552)因永乐县城南有石泉数眼,泉水清冽,四时不涸,因将永乐(今石泉西北境地)改名石泉。石泉南部属魏宁县,县城在梅湖(今喜河街);东北部属直城县;东南部属安康郡的宁都县。隋代初,撤销直城县,辖地并入石泉。当时石泉县,辖今石泉、汉阴2县北部。宁都县于隋大业三年(607)改称安康县。

唐代圣历元年(698),将石泉县改名武安县。神龙元年(705)复名石泉。大历元年(771)撤销石泉县,辖地并入汉阴县,永贞元年(805)复置石泉县。北宋时,石泉境内仍为石泉和汉阴2县,属京西南路所辖。南宋绍兴二年(1132)汉阴县治所迁至新店,即今汉阴县城。石泉县(即今石泉县全境及宁陕南部)归属利州东路。

元代,金州为散州(散州下不设县)。石泉改设巡检司,辖地划属金州,归兴元路总管府所辖。明代,洪武二年(1369)恢复石泉县建置。十年(1377)六月,撤销汉阴县,辖地并入石泉。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1583)改金州为兴安州后,石泉归属兴安州。清代,嘉庆年间石泉县属汉中府,后属陕安道兴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