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雷姓网 > 雷氏宗祠 雷氏宗祠

续建宁化雷氏宗祠——致华夏雷氏宗亲的信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雷姓展区
续建宁化雷氏宗祠——致华夏雷氏宗亲的信

时间:2011-04-23 16:40:05 点击:1527

  核心提示:前言:2011年清明前夕,福建省宁化县成立宗亲会,4月4日,闽赣两省11县、市156位宗亲会聚宁化下沙,祭扫甫公墓和“八门冢”,并召开座谈会,商议重建雷氏宗祠及修编宪公总谱之事。钦富宗亲回南昌后,撰下此文,向全体宗亲发出倡议,希冀各地宗亲献计献策,共同商讨建祠大计。 文中有小部分八祖后裔迁徙之地未找...

前言:2011年清明前夕,福建省宁化县成立宗亲会,4月4日,闽赣两省11县、市156位宗亲会聚宁化下沙,祭扫甫公墓和“八门冢”,并召开座谈会,商议重建雷氏宗祠及修编宪公总谱之事。钦富宗亲回南昌后,撰下此文,向全体宗亲发出倡议,希冀各地宗亲献计献策,共同商讨建祠大计。  

文中有小部分八祖后裔迁徙之地未找到有关资料,故未写出,望宗亲有了解者,予以补充,完善此文。  

  

福建宁化,是华夏子孙历史上四大南迁的客家祖地。雷氏源于陕西冯翊郡雷公,雷公第二十四代孙震公封豫章侯,从长安到豫章上任,卒后葬豫章饶州府大雷岗,南方有雷,震公始。其后,子孙四面八方繁衍迁徙:东汉时,雷舸从豫章南昌西河坡迁宁化石壁中市;唐时,雷师从率侄儿雷徽之迁宁化;五代十国时,雷宣徵、雷宣猷、雷宣清兄弟三人迁宁化;雷公第七十四带、焕公第十代代达迁宁化;焕公第十九代宽仁从湖南常德迁宁化,他的第一、二、三代居宁化。存裔之父、焕公第二十四代振亮公从山西平阳府棋盘街迁宁化北门左阁塘,存裔公居宁化。存裔公第十八代思纶公从上杭县胜远里曾坑迁宁化石壁上市。居宁化的雷氏后裔不胜枚举。  

刘善群研究员所著《客家与石壁史记》一书称:隋朝前有10姓南迁入宁化,就有雷姓;而后的唐至五代周通天年间雷世宗从陕西迁宁化,以后各代都有雷姓入宁化。宁化曾有“半雷”之称。故雷姓发源于冯翊,迁徙于大雷岗,繁衍各地,宁化是雷姓重要集散地之一。  

现在,有据可考的长眠于宁化的老祖宗有宪公、甫公、祥公、祥公之子八大祖,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望的人物。宪公曾任陕西同州刺史,世居冯翊郡。宪公六世孙甫公为进士,任江西洪州刺史,后入宁化,葬宁化水茜杨城,后迁下沙。甫公次子相公,号国桢,进士出身,任开封府刺史,与妻合葬宁化下沙公路旁,另一处在清流大路口。祥公生子八:伯泰、伯立、伯驯、伯强、伯郡、伯御、伯邵、伯均。兄弟相处和睦,誓逝后同葬,后一同葬于宁化下沙,呈猪婆形,世称“八门冢”(清文学家、内阁学士方苞曾为其撰写八祖墓表)。  

八房后裔兴旺发达:  

长子伯泰字记安,生子三:雨行、雨云、雨海。雨行居: 雨云居:江西寻乌县三标乡,生子四: 雨海居:宁化永丰里,生子二:  

次子伯立字记宗,生子:任郎。  

三子伯驯字记崇,生子三:仲三(号四六郎)、仲五(号四七郎)、仲威(号四八郎)。仲三居: 仲五居: 仲威居南修田坊雷屋村,生子三,文六、文七、文八,后裔居江西安远县,一支迁江西宜春彬江镇。  

四子伯强字记定,生子二:发郎、显郎。第十八代迁清流嵩溪。  

五子伯郡字记宝,生子四:新郎、安郎、建郎、四九郎。后裔迁江西兴国古龙岗镇、万载县高城乡、永丰县上溪乡、南丰县进贤村、福建武平县。  

六子伯御字记发,生子五:可主、念一、念二、念四、五一郎。后裔迁宁化泉上泉永村(旧名温泉)、上杭县才溪镇溪北村、太拔乡崇夏村、江西赣州市、广东始兴县、南雄市等地。五一郎迁山西省。  

七子伯邵字记才,生子四:十一郎、十二郎(五二郎)、五三郎、五四郎。十一郎迁江西宁都县对坊乡。  

八子伯均字记成,生子三:念祖郎、念显郎、念宗郎。后裔迁宁化水茜、江西石城小姑村。  

八房后裔还有迁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和地区。  

宁化下沙,是雷氏后裔较集中的祖居地之一,每年清明,海内外宗亲纷纷前来扫墓祭祖。下沙原有一宗祠,是清朝理学名家雷鋐为首所建,建筑宏伟,给宗亲扫墓祭祖带来很多方便,为姓氏之间争了光。但由于历史原因,宗祠被毁,使现在来下沙扫墓祭祖宗亲无立足之地,宁化宗亲深感内疚,在姓氏中也感欠光。今逢盛世,为缅怀先祖,恢复庙祭,众宗亲极力企望恢复宗祠,让扫墓寻根宗亲有个温暖的家,为此决定在下沙选址重建“雷氏宗祠”(在宁化城北10公里处),现已征地9.5亩,拟投资380万元,分三年建成。  

欢迎华夏雷氏宗亲回乡探视,献计献策,共同商讨建祠大计。  

联络人:雷旺金 电话:1385089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