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叶伟 实习生:谢素颖
包拯(公元999~1062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成为清廉的象征,更被百姓称为“包公”、“包青天”。抚州市南城县上唐镇包坊村住着1000多名包姓村民,有人说他们就是包拯的后裔,包拯的长兄包希远的坟墓葬在包坊村。这是传说还是真的与包拯有血缘关系。
包拯曾授官南城知县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被老百姓称为“包公”、“包青天”。有记载称,从青少年时代起,包拯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也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
据说,包拯非常孝顺,在父母离世后曾留在墓旁守孝三年,也正是因为包拯的孝顺,导致他与南城之缘擦肩而过。据史书记载,1027年,包拯一举考中进士,授官建昌县(今江西南城)知县。因当时其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为了照顾父母,他放弃知县工作,在离合肥不远的和州(今安徽和县),找到一个较低的官位任职。其父母仍不愿随同前往,包拯毅然辞去官职,回乡奉养双亲,直至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期满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重登仕途
包坊村先祖是包拯长兄
对于记者的来访,包坊村人显得极为热情。今年已经70多岁的包耀魁老人和包顺昌老人搬出了《包氏宗谱》,细细地向记者介绍包坊村与包拯之间的渊源。
包坊村有13个自然村,其中,包坊、店前这两个自然村的人都姓包,2004年统计村里包姓家族人数时,有1039人。包坊村曾叫赵沪村, 后改名为月湖村,最后才叫包坊村,由于包姓是个大姓,此前这里还有包坊乡人民政府,2001年包坊乡人民政府并入上唐镇人民政府。
拆开用红纸包起的《包氏宗谱》,包耀魁老人告诉记者,全套宗谱共有14本,其中总谱1本、分谱13本。在包坊村,拥有这样一套完整的《包氏宗谱》的人很少,所以,这套《包氏宗谱》显得特别珍贵。
翻看《包氏宗谱》,就像翻阅一部历史,每一页都是历史的记忆。包耀魁老人告诉记者,包坊村的这些后裔确实与包拯有血缘关系,包坊村的先祖是包拯的长兄包希远,后人尊称他为“宋祖包公希远”。据流传至今的《包氏宗谱》记载:“包氏,盱江之望族也,本宋龙图大学士包拯之兄播由金陵合肥以官来建昌,乐两姑山水之秀遂家于七仙阁下……”
包希远留在南城娶妻生子
包希远,字播,年龄比包拯大很多。“长兄如父”,两兄弟感情特别好。宋庚戌年,包希远来到南城管理军事,被这里的秀美景色吸引,决定长期生活在这里,后来与聪明贤惠的南城女子吴氏结为夫妻。包希远来南城后,把自己的孙子过继给了包拯当后人。
当过数十年村支书的包顺昌老人说道,在包坊村,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包希远为何留根包坊村的故事。
传说,当年让包希远长久生活在南城,是在一次包希远带军队路过包坊村附近时,突然看到对面山上有一朵金光灿灿的花,走近去看,花却不见了,只有一枚金钱躺在地上。包希远觉得十分蹊跷,回去后告诉夫人吴氏。吴氏懂一些风水,就跟随包希远来到山上,果然看见一枚金钱。吴氏用头上金簪插入金钱,口中念道:“金簪插金钱,子孙万万年!”包希远认定这是一块宝地,便在离此地不远的地方定居下来,这就是现在的包坊村。
l老人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是包青天的后人,包坊村人非常自豪,一直以祖辈为榜样,为人处世非常严谨,村里的治安也非常好,多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
包坊村包姓后裔名人辈出
《包氏宗谱》记载,包播的四个儿子分为:文、行、忠、信四房向下繁衍,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包播九世孙——南宋末朝枢密院事包恢。
《包氏宗谱》中说,包恢(1182年—1268年),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人,刑部尚书。
有史书记载,包恢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一起先求学于陆九渊,后又从朱熹游学。包恢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通经熟史。曾在父辈学堂为那些门下学子讲释《大学》,其雄才宏辩,将孟子学说的要旨阐发得恰到好处,使百余名学子无不惊羡,父辈也赞叹不已。
包恢在宋嘉定十三年(1220)中进士,初任金溪、光泽主簿,建宁府学教授,监府翼军,招募地方豪绅成立武装,讨平唐石之乱有功,改任沿海制置司干官、宗正寺主簿、台州(今浙江临海)、临安府(今杭州)通判、台州知府。据称,在台州任上,有一妖僧盘居山中,自称“活佛”,装神弄鬼,愚弄乡民,扰乱民风。包恢得知后,将其捉拿法办,为当地除了一害。后在建宁府时,又多次破除迷信,惩治妖僧,处置借饥荒之机大肆敲诈士民、收取不义之财的奸吏,政声显著。由广东转运使升大理寺卿,提点浙西刑狱,不久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转运使。景定初(1260年左右),任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因其“守法奉公,其心如水”,改任刑部侍郎、华文阁直学士,知平江(今苏州)府兼发运。此时有劣绅强夺民田,反诬士民抗租。包恢上疏陈明始末,使豪强得到惩治,田归原主。咸淳二年(1266)五月,升为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南城县侯。四年,为资政殿学士。
包恢与民族英雄文天祥是挚友,聚则言之,散则书之,多国是。文天祥致包恢之信札至今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编为《行书宏斋贴卷》,并有明代李时勉、朱益藩王的题跋。包恢一生著述颇丰,有《弊帚稿略》八卷、《四库总目》传世,还有《文肃公集》十二卷等。
南昌包家花园源自包坊村
《包氏宗谱》一般30年修一次。1940年,《包氏宗谱》曾修过一次,按推算,1970年应重修一次,但因文化大革命中断了。一直到2004年,包坊村委会组织人员对《包氏宗谱》做了一次大的修整,而为了收全资料,村民多次前往安徽合肥包拯的故乡。
村民告诉记者,文化大革命期间,关于祖辈包希远的文字记载包括最早的那本《包氏宗谱》都被毁,村里的一些古老建筑现在都已经没有了,唯一能找到祖辈的痕迹,就是包播的坟墓。
在包顺昌老人和包耀魁老人的带领下,记者顺着一条崎岖山路来到包坊村村头的一座山上,踩过足有一人高的茅草,终于看到包播的坟墓。老人告诉记者,每年的清明节,包姓村民都会聚集在一起,向这位包坊村先祖包希远的坟墓拜祭。这一天,此前由包坊村迁往金溪、资溪、南丰、进贤、黎川、弋阳、贵溪等地的包姓后裔,也会有人专程过来拜祭
老人说道,包希远将根留在包坊村后,繁衍了一代代人,包括南昌市包家花园的包姓支流,也是先从包坊村迁到南丰县,再由南丰分支到南昌。据说,“一代船王”包玉刚也是源于包坊村的包姓后裔,以前的那本《包氏宗谱》曾有过记载,但有关这一段的记载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了,至今不知所在,令人遗憾。
“今年清明节,会安排村民挖掉坟墓边上的杂草,清理出一条直通路,方便包家人祭扫先祖。”老人说道。
周边省份包姓人南城寻根
包耀魁老人告诉记者,包坊村的包希远坟墓并不止清明节时有邻近的包姓后裔前来祭拜,还经常有周边省份的包姓后裔来包坊村寻根。
老人向记者回忆,2007年1月,他的弟弟包耀祖就接到福建一位老先生的电话,对方自称姓包,经多方查证,确认自己的祖籍在南城县上唐镇包坊村,想前来核对一下宗谱。几天后,那位姓包的老先生风尘仆仆地赶到包坊村,从《包氏宗谱》中找到了字号排位。老人当场要求购买一套《包氏宗谱》。而按规定,宗谱是不能出售的,但面对老人真诚的眼神,而且他又是包氏家族的后裔,村里同意了包老先生的要求。包耀祖买来专门记录宗谱的宣纸(据说这种纸张能保存几千年),通过活字印刷的方式将《包氏宗谱》印好了。半个月后,包老先生再次赶到包坊村,热泪盈眶地接过了《包氏宗谱》。随后,包老先生立即启程赶回福建,他的家人特地为《包氏宗谱》举行了隆重的接谱仪式
前段时间,我们又接到浙江一位包姓后裔的电话,他们也打算来到包坊村寻根。”老人说道。结束采访时,老人担忧地向记者表示,现在都是一些老人会去追寻宗谱,希望年轻人能够多了解一些宗谱文化,更好地了解历史,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