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史志办 收集:包选平
二○○八年一月
《松阳县姓氏志》编纂委员会
《松阳县姓氏志.包姓》
主 编:汤光新
副主编:包绍佳、包宗文、包火亮
摄 影:包朝龙、包绍佳
松阳县姓氏志---包姓
包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列185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及港台地区,尤以江苏、浙江为多,二省包姓人口占全国包姓人口总数之13%。1996年中科院研究公布,在全国各姓氏中列第184位。
松阳包姓族群,主要是松阳始迁祖包仁的后裔,包仁、字茂德,宋绍熙癸丑(1193)进士,仕大理寺评事,晚年致仕,游玩胜景,至松之蟾湖,爱其山水清秀,乐处於斯。洎南宋理宗宝庆间(1225~1227)自婺州徙居松阳蟾湖。其后裔经历了各个时代的政权更迭和动荡变革,并也经过多代的开拓和创业,繁衍生息,先后析迁于松阳城乡各地,形成了松阳包氏 “垕洲支系”、“水竹支系”、“里庄支系”、“竹溪支系”、“蓉川支系”、“横樟支系”、“四都支系”、“桥头支系”、“平昌北隅支系”、“华溪支系”及“洋坞支派”,为松阳遂昌等地的大姓望族之一。其中还有些支系也析迁到丽水、龙泉、龙游、永嘉、乐清、瑞安及福建浦城等地卜居。截至2007年底松阳县共有包姓人口4100余人,在松阳县各姓氏中列第18位。
一、渊源流衍
(一)得姓渊源
包氏源出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古老姓之一的芈姓,而芈姓本身为春秋时楚国的祖姓。关于芈姓的得姓缘由,帝颛顼有个叫吴回的孙子,这个吴回在帝喾(喾是传说中上古的部落首领,号高辛氏)时为火正祝融,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吴回的儿子叫陆终,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上六子,长子樊,封于昆吾国,赐已姓;次子惠连,封于参胡国,赐斟姓;三子篯,字铿,封于大彭,赐彭姓;四子求言,封于郐国,赐妘姓;五子安,封于曹国,赐曹姓;六子季连,赐芈姓。季连的后裔鬻熊特别有学问,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即位,继续推行分封制,在追封前代功臣的后裔时,鬻熊也在追封之列,便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在了荆山(今湖北西部),因而,熊绎在荆山一带建立荆国,并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周平王三十一年(前740),熊绎的后人、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周庄王八年(前689)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关于姓氏起源的书都说包氏的祖先为楚国国君的后裔,所以也就认为包氏是从芈姓中分出来的一支。
包姓起源主要有:
源于申包胥之后
唐·林宝《元和姓纂·五肴》:“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因氏。(《秘笈新书》)”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五肴》:“上党包氏,出自楚大夫包胥,食采於申(申邑,今河南南阳)谓之申包胥,子孙徙居上党。”
宋·郑樵《通志·二七·以字为氏》:“包氏,出自芈氏,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字为氏。”
明·陈士元《姓觿》:“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大夫申包胥(楚君蚡冒后裔)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子孙徙居上党。”
关于包姓的渊源大都采纳了这一说法,而其他关于姓氏的文献也延袭了这一说法。事实上不只是关于姓氏的书是如此说的,而且其他典籍中也有一些与此相关的史事叙述。据载,申包胥又称王孙包胥,是楚国国君蚡冒的后代,因他的封邑在申,所以就以申为氏,而包胥是他的名。当年,申包胥与楚大夫伍奢的次子伍子胥为至交。为了朋友义气,没有泄露伍子胥的行踪,导致吴国采纳伍子胥的计谋攻破楚国,使楚国陷入灾难,濒临亡国,如今请来秦国的援军,迫使吴军撤退,重兴楚国。后来申包胥的子孙便以申包胥的名字为氏,称为包氏,即后来人们常说的包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