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关姓网 > 关氏源流 关氏源流

关氏姓氏渊源 第十到第十四渊源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关姓展区
关氏姓氏渊源  

第十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锡伯族瓜尔佳氏,满语为Korgia Mongu,是非常古老的东北地区姓氏之一,人数很多,既有古代辽西鲜卑形成的锡伯族人,也有海西女真形成的满族人,还有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甚至还有汉族,皆在很早的时期就拥有此氏。一般来说,其姓氏形成的核心地带在宁古塔地区(今黑龙江宁安),后分散至各地。

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满清入关以后,还产生了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许多分支。

瓜尔佳氏主要有四个分支:宁古塔地区主要是Susu Mongu,汉义“紫”;中朝边境地区主要是Sungjan Mongu,汉义“白”;Koskja Mongu,汉义“青”;Oshja Mongu,汉义“黄”。

瓜尔佳氏部族后来与Kitar Hala及Nimaci Hala又汇合形成一个特殊的部落团体Kojail-Mandu,祭祀时用猪羊。数百年的明朝时期,前氏族又分衍出一支Ara Hala,后皆转为汉族。

在锡伯族、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姓氏的汉义为“隘口、关卡”,清朝中叶以后,瓜尔佳氏多冠汉姓为关氏。

该支锡伯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伦春族古拉依尔氏,满语为Gulalr Hala,世居长白山区,清朝后期多冠汉姓为关氏。

该支鄂伦春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赫哲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里(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usihar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关氏、华氏、胡氏、扈氏等。

该支赫哲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德昂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德昂族关氏,源出云南省潞西地区德昂族中的一支红崩龙氏族。

“德昂”,是该民族的自称,“昂”本义为“山岩、岩洞”之意,“德”是尊称的附加语,有“祖”的含义。

德昂族先民在先秦时期以前属于古老的百蒲族群,在秦、汉、随、隋、唐、宋、元、明时期皆称为“蒲蛮、扑子蛮、蒲人”;清朝时期称为“波龙、崩立电”;民国时期统称为“崩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民族曾沿用“崩龙”之名。一直到1986年,根据该民族自己的一致意愿,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改其民族称谓为“德昂族”。

由于所处地域、方言和服饰的不同,德昂族内部主要分为红崩龙(布雷、昂)、花崩龙(冷、若进)、黑崩龙(汝买)、白崩龙(梁)四大支系,其中的红崩龙一系为历史最悠久的原始支系,为“昂”之首,其他支系皆是从红崩龙中分衍出去后形成的。本书考证,实际上在德昂族的历史中,只有红崩龙一系被称作“德昂”,是其他各支系对祖系的尊称。

鉴别德昂族同胞属于什么支系,从男子的服饰上很难看出,但人们可以凭据其女子身着筒裙的花式来区别。

按德昂族的传统风俗,女子婚前不留头发,多是剃成光头,或用黑布包头,或是用毛巾包头,剃成光头主要是为了进入佛堂时,表示对佛的尊敬。德昂族女子上穿紧身短衣,下身惯穿长裙。婚后女子的衣着有明显变化,首先是留起了长发,然后穿起了斜襟上衣,其筒裙都是黑线织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全民素质的提高,如今未婚的德昂族女子也不一定要光头了。

德昂族妇女穿的筒裙,在形式上深受苗族、傣族文化的影响,但又有本民族的特色,其式样新颖大方,花色艳丽夺目。一般地,红崩龙女子穿的筒裙,在下边肯定横织着显著的红线条;黑崩龙女子穿的黑筒裙,则一般都编织有几条深红色的色带;而花崩龙女子穿的筒裙,其中间一定插饰有五寸宽的红布。

德昂族原来无姓氏,族人大多按傣族的习惯取名,即以排行取其乳名,随着汉文化的影响,后来逐渐也有按汉俗取姓氏、名字者。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红崩龙氏族的一支即流改为汉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德昂族关氏的正确读音作guān(ㄍㄨㄢ)。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关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关龙逄、关尹喜、乌扎喇•关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