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古姓网 > 古氏源流 古氏源流

河北省蔚县古氏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古姓展区
河北省蔚县古氏

  

  

【南北朝:古弼故里】

据史书记载:古弼,代人也。后世裔孙在编修族谱时便写成“古弼,山西代县人”,其实有误,此“代”地非彼“代县”。

笔者古小彬于1996年在河北省蔚县采访时,便得古弼资料,斯时不以为奇,因为笔者在1993-1994年编辑《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时,曾在《古弼》辞条里注明:“查山西代县,无古姓,亦无古弼名,而《中国历代宰相志》详载古弼是河北省蔚县人。”

蔚县,旧称蔚州,《蔚州志》刊有“古弼”史料。今蔚县东郊有代王城(台湾古国瑞于1999年12月实地采访,并拍摄有相片),蔚县就是当时的“代”地。广东省梅州市古勇辉在《嘉应古氏源流考》中,亦曾言及古弼的居地在代县或蔚县,盖不能断言也。

尽管如此,在蔚县却未发现古弼的后裔在此居住。

据猜测:452年南安王即位后古弼官迁司徒,免去宰相职务。同年,文成帝即位,古弼被杀,时人冤之。按照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朝廷命官一人遭斩,将株连九族,斯时的古弼家属是否幸免于难?或南逃仍以古为姓?或隐居恢复原吐奚氏?有待考证。

从谱牒和史书的记载,对古弼是否本来就姓“古”,无法确定。据唐朝大中9年(858)怀州刺史李君奭撰《二十五府君墓志》载:“按古氏(即南迁始祖古云应),乃周太王古公之后,魏太武笔公尚书弼之裔,作县令箴之奇公之远孙也。” 李君奭作为朝廷官宦,直书古弼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代,况且迄今一千余年来,古氏家族均没有疑义。宋朝的《太平广记》和《蔚州志》在讲述“古元之”事迹时,也说古元之是古弼的族人,而古元之的远祖是“古说”。

再从北魏改姓的年代来看,史书记载是在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后,有吐奚氏改姓“古”,而此时已是古弼逝世后42年的事了。

  

附录:代王城史料

古代国国都,即今代王城,位于冀西北蔚县东15公里处,古城正南20公里为乐西横亘的恒山山余脉,正北为浅山丘陵区。2001年7月,代王城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国始于春秋,称王于战国七雄之前。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473年)赵襄子服父丧未满,诱招姐丈代王于夏屋山(今山西代县草垛山),席间,暗使厨子操铜料击杀代王及随从,乘势兴兵吞并代国(蔚县一带),封侄儿赵周为代成君,管理代地事务。前423年赵武灵王设代代郡,治今代王城。《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攻克赵国邯郸,虏赵王迁。赵公子嘉率宗族数百人逃往代郡,自立为代王,并与燕国合兵,以拒秦军。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大将王贲灭燕国,还攻代国,虏代王嘉,代国灭亡。秦始皇统一大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代郡领县十八,代县为第一,郡、县同治今代王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正月,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为诸侯国,立其兄宜信侯刘喜为代王,国都在今代王城。七年(前200年)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十年(前197年)代国相陈豨反,自立为代王,动略代地,十一年(前196年)周勃破陈豨与当城(今蔚县黄梅乡定安村一带)。《汉书》载:“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同年,封刘恒为代王徙都晋阳(太原)。武帝时又徙清河,这就是入汉以来代国的三迁。东晋后燕十三年(388年)废代郡。北魏以平城(大同)为代郡,代王城为东代郡。此时郡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移至平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置蔚州(治今蔚县城)。至此,作为历史上曾经繁荣的代国都邑、郡县治所的代王城,沦为一般村镇。

代王城平面呈椭圆形,东西宽3400米,南北长2200米,全城周长9256米,与明人尹耕《两镇三关志》记载基本吻合。墙垣高1—12米,均为夯土版筑,夯层清晰,厚3—16厘米,但多为7—8厘米,夯窝较密集,个别地段夯层中砌放河卵石,在南门(荣阳门)两侧墙体有凸出的马面、角台,共11座,宽窄3—30米不等,一般向外凸出2米左右,墙体内外遗存有成排的半圆孔,孔径13厘米,深1—3米不等。个别孔内存有腐朽糟木,为筑城时加固墙体结构,增强拉力,防止墙体坍塌所加的木筋痕迹。关于城门,《两镇三关志》记载:“蔚废代城,俗称代王城,周二十五里,九门遗迹尚存”。据调查,城墙周遭现有大小缺口共27个,最窄1米,最宽可达800米。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代五城历史上九门的位置及名称均可确定,分别为正南荣阳门,东南兴隆门,正东宝源门,东北迎海门,正北富农门、文胜门,西北兴圃门,正西钟秀门,西南崇德门。

城内宫殿官邸区则于城西南隅地面高高隆起的缓坡台地上,台地西南侧为断岸,文化堆积厚2余米,遗物十分丰富,残陶片堆积如山,以建筑材料的筒、板瓦最多,而生活日用陶器也占一定数量,此外还夹杂着各类兽骨。瓦当有云纹、瑞兽纹、勾连纹、同心弦纹等数种。遗物中有罐、盆、瓮、钵、豆、鬲、碳炉等多种器形,个别器物上还带有文字戳记。这些丰富的遗存对探讨、研究代文化内涵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据《蔚州志》记载:“所谓板亡自立者,汉筑城”。所以,城内出土遗物多为汉代,另外城墙夯土中砌放河卵石的手法,墙体板筑法均有汉代的明显特点。城垣外壁增加向外凸出马面的建筑形式也始于汉代,根据近年的考古调查,结合文献记载推断,代王城为汉高祖刘邦扫平全国后,在各地分封藩王时所建的代国都邑。也为西汉初期(前201年左右)巩固北方势力范围、防止匈奴入侵、加强边防防御体系所筑。

在古城的东、南、西1—5公里范围内分布着63座大型封土汉墓,为当时王室贵族墓地。从大量遗迹、遗物推断,古城在两汉时期为繁荣鼎盛时期,东汉之后日趋衰落,到北周时期完全废弃。

古代国遗址——代王城,是研究中原文化是最佳去处,国内爱史崇文的有识之士,多到此考古观光,追亿历史。国内外游客到此瞻古观光者络绎不绝。

  

【开基祖:明朝/山西洪洞·古成】

前往蔚县下宫村乡苏贾堡村采访时,已是日落西山了,刚进村庄说明来意,便受到古义、古多兄弟的热情接待,并安排在村委住宿。同时介绍他们这一支古氏是明朝自山西省迁入的,属古成支系裔孙。

始祖古成,明初自山西省洪洞县徙居山西省蔚州(今河北省蔚县)杨庄克乡古家畽,在古家畽生息并繁衍数代后,回迁山西省广灵县西石门村。

到了第10代古怀仁、古怀义、古怀礼兄弟时,又从广灵县西石门村回迁于河北省蔚县下宫村乡苏贾堡村。

谱系:

第1世:古  成(配乐氏)

第2世:古应抡(配龙氏)、古应显(配王氏)、古应友(配刘氏)

第3世:古重梁(配姜氏)

第4世:古  标(配李氏)、古  致(配张氏)、古  会(配张氏)

第5世:古  秀(配樊氏)、古  明(配谭氏)

第6世:古  全(配傅氏、段氏)

第7世:古  贤(配张氏、张氏)、古  泰

第8世:古景行(配杨氏、孙氏)、古景盛(配韩氏)

第9世:古  英(配杨氏)、古  宣(配郭、郭、张氏)、古  西、古  林

第10世:古怀义(配吴氏)、古怀仁(配郭氏)、古怀礼(配赵氏)

该支古氏已繁衍至18世,有50余人。

在蔚县下宫村乡南马庄也有古氏居住,该庄古氏弄不清楚开基祖是谁。据长者口传:他们祖辈也是从山西省广灵县迁来,现有6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