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葛姓网 > 葛氏源流 葛氏源流

长岛大黑山葛氏族系的形成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葛姓展区
葛思义族系的形成

 

葛思义族系是指从蓬莱抹直口葛姓人家,迁到长岛大黑山北庄后形成的一个分支,以葛思义为始祖繁衍发展起来的一大支系。葛思义族系有其明确的界定:其一,先祖葛思义是从蓬莱抹直口村于明朝天启年间迁入长岛大黑山北庄村的,从而成为葛姓的新的一个族系:其二,蓬莱抹直口村葛氏家谱对此有明确记载,是其迁往外地的六大支系之一;其三,在清康熙年间,葛思义的后代又迁居长岛县的北隍城(后又有的后代迁往南隍城)、大钦岛以至东北地区,其后又有多人从岛内迁徙到东北地区。以上从长岛县志、现有保存的家谱和各地的排辈都可以确定。现长岛的葛姓(除60年代后由外地进岛个别葛姓外)均属于葛思义家族的后人。
葛思义族系的起源:据蓬莱抹直口村葛姓史志记载,该村葛姓起源于明朝初年,始祖葛文是从河南开封祥符县迁入的,至清初,葛姓家族逐渐繁衍壮大,后多有外迁,据记载,葛氏家族在这一时期共分成了六大支系,进岛的一支亦有明确记载。至于进入黑山北庄的一支是何年何原因迁入北庄的,虽没有文字可鉴,但查长岛县志,记载的是明朝天启年间,那时海岛人口稀少,土地荒废,当局从近岛沿海征民入岛。天启年间进岛的就有很多,如:南长山南城的石姓、黑石嘴村的武姓、后沟村的陈姓、孙家村的孙姓、北隍城山前村的宋姓、山后村的邹姓、以及大黑山大濠村的骆姓、北庄村的葛姓、张姓、候姓等。可见天启年间是临海地区向岛内迁徙的高峰期。县志明确记载大黑山的葛姓于明天启年间从蓬莱抹直口迁入。
另据大钦岛现存家谱、东北葛长清家保存的家谱和大黑山葛长林保存的家谱,都准确记载了葛思义为该系始祖,岛内的葛姓和东北的后辈的排字基本都一致。(个别排字因口头传当中,有音同字不同现象)
据北庄葛姓老人讲:葛姓始祖的祖坟在北庄村的西南,现南礓西侧一带,记得我过去曾去过,该区域上下有多处老坟,没有任何标记,辨不清坟的归属。我听父亲讲过,他在小时候(清朝末年)每年过年时都跟大人到祖坟请过神,那时全村的葛姓都要到祖坟的。又据北隍城葛姓前辈讲:清末以前,隍城葛姓也经常要去黑山拜祖的。由于社会变迁,年代久远等原因,现已无人能准确找到先祖的坟莹了。

二、葛思义族系的的外迁与分布

 

先祖葛思义在迁入大黑山北庄后即形成了一个新的支系,并得到很快的繁衍和发展,其后代又因各种原因不断外迁,从早期的外出挣钱到解放前的谋生,以及近代的外出求学就业,除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有分布外,其它地方也都有葛氏游子的踪迹。
据长岛县志记载:清顺治末年,岛民曾奉旨外迁,到了清康熙二年(1663年)因岛内土地无人耕种,督抚两院决定豁免岛内地丁,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官府鼓励外迁岛民回岛开垦土地。在此期间,岛内葛姓是否外迁后又返回本岛,没有文字可查。但在这一时期,北庄的葛姓却不断繁衍壮大,并有后人开始迁往北隍城山前和大钦岛北村以及东北地区,据记载和流传北隍城山前村的葛姓、大钦岛北村的葛姓都是在康熙年间从黑山北庄迁入。(山前的葛姓后来有的又迁到南隍城岛)。这都与北庄过去老人口传的葛思义的后人迁居北隍城和大钦岛说法相一致,据史料推断,葛思义天启年间入岛(1621-1628年),到康熙(1662-1722年)26年是进岛后的40-60年期间,开始外迁的也就是葛思义的第三代最有可能,这和北庄流传一种说法3个儿子一个去了北隍城,一个去了大钦岛,一个留在本岛,另一种说法5个孩子一个去了北隍,一个去了大钦岛,一个留在本岛,两个去东北,这都有可信的一面,据现有家谱推,应该是葛思义的第三代,因为第三代是5个人,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也相称。长岛葛长林所珍藏家谱所记与东北大连地区葛长清家珍藏家谱所记,前三代完全一致,即第一代葛思义,第二代葛元利、葛元贞、葛元兆,第三代葛鹤之、葛凤之、葛鹏之、葛鹍之、葛鸾之(其个别字因抄录有误,其配偶姓氏也完全一致)。看来应是从第三代葛思义族系开始分家和外迁,从第四代家谱看,葛长林所存家谱仅葛秉时一人,而葛长清所存家谱记有葛秉云、葛秉汉、葛秉登、葛秉真等多人,第五代以后其祖辈就各不相同了。可见从第四代分支己很明确。
岛内葛姓外迁东北地区不仅是康熙年间,其后代陆续都有去东北谋生的,称为“闯关东”,一般从买卖家当学徒干起,也有的在是出苦力:有的举家迁往东北,有的在东北混好了又回来把全家迁走的,特别是的在解放前的1934年到1946年期间,岛内因战乱、天灾等生活十分困苦,岛民大批外迁,年轻人大部出走,其流向大都在东北,其中以大连到丹东一带的沿海为多,北庄村在解放时流传着剩下种地的只有三条腿(老人拄着拐仗)和四条腿(赶着毛驴)。现东北地区各地的葛姓有不少的是从岛里去的,当然也包括从北隍城和大钦岛走的葛姓。据回忆到解放时,黑山北庄村一大批旧房由于人口外流而倒塌、拆卖,很多就是葛姓人家。据文献记载,1946年黑山乡(包括小黑山)仅剩1351人,比历史最高峰时的近5000人下降了三分之二,虽然以后有的葛姓人家从东北有的又迁回老家,但东北地区的葛思义家族后代仍有很多。有的与老家在解放前后多有联系,有的却因年限多,受交通通信条件所限,不少人家在老人去世后而失去联系。直到80年代,东北仍有人回岛寻根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岛内生活日渐好转,岛内人口很少有外迁的了。(仅有个别因其它原因外迁)。到60年代初,因三年自然灾害的原因,去往东北的葛姓人家也有的迁回本岛,但总体变化都不大。
60年代以后,岛内葛姓外出求学,参加工作的逐渐增多,现有多人大学毕业或在外工作,各地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