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葛姓网 > 葛氏源流 葛氏源流

葛:葛天后裔三姓同源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葛姓展区

葛:葛天后裔三姓同源 2006年5月25日至27日,由国内著名历史学家组成的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到宁陵县进行考察、研讨活动,最终形成几点共识,其中之一是:葛、葛伯、诸葛三姓同源,均源出于葛天氏和葛国,祖籍地在现在商丘的宁陵县。上古时期的部族图腾  据《中华物产》载:葛,又名野葛、野葛藤、葛条、粉葛藤等,系豆科葛属多年生植物。其根既是古代的救荒植物,又是祖国医学常用的中药材,我国天然资源蕴藏极为丰富。  对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水平低下的远古人类来说,葛有很多神奇之处:葛花期在7月到9月的盛夏季节,为长夏之花,闻之阵阵飘香,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葛的花、块根既能食用果腹,又能入药,杀毒止泻。同时,葛皮还可以编织成衣,遮羞御寒。  上古时期,今宁陵之地盛产葛,生活在那儿的部族对葛的诸多功效甚感神奇,从而把对葛作为图腾顶礼膜拜,并以“葛”命为地名。葛天氏是葛部族的大圣人  以葛为图腾的葛部族的领袖葛天氏是位大圣人。《吕氏春秋》、《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源》、《帝王世纪》均有记载,分别为“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上古帝王”、“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这些都说明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  葛天氏发现葛的养生保健作用的同时,还推广用葛搓绳、编篮筐、制葛履、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绤”,纹理细的葛布称“跮”。他们又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体、御寒防暑,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说文解字》曰:“葛,绤。”《诗经》中亦有“为为绤”,“兮绤兮,凄其当风”的诗句。  葛天氏还首创了道德规范——“礼”。葛天氏时期是古人称道的“理想之世”,《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  葛天氏创制的“葛天氏之乐”,为中国最早的歌舞,所以说宁陵是中国歌舞的发源地。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记述最详。《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葛国立国1800年  虞舜时,大禹为司空,受命治水,荐伯益为助手。伯益随大禹治水13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著《山海经》18篇。因治水有功,禹晚年把伯益定  为接班人,欲效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他。禹去世后,伯益却谦让不就,避于箕山。禹子启继位,特封伯益的儿子飞廉(一作大廉)为葛伯,此为葛被封国之始。  葛国当时与商国乃相邻的诸侯国。《孟子》记载:“汤居亳,与葛为邻。”开始时,商国仅70平方公里,葛国疆域较大。商汤实力壮大后开始伐夏,其第一仗打的就是相邻的诸侯国葛。古时候,君王出征要祭神,葛伯却不进行祭祀,结果为汤所败。商汤从征服葛国开始,后来逐步推翻夏,建立商朝。汤征服葛国后,只将葛伯除之,葛国也不改国名。直到春秋时,葛才被宋所灭。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立国约1800年。  古葛地与葛国在今宁陵  近来,有许昌的长葛、洛阳的偃师等地宣称为葛天氏、葛国故里,宁陵县正处级干部史继明、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及旅游局局长徐秋阁认为:古葛地和夏、商、周三代时的葛国在宁陵史有定论,只是近几年出于发展旅游业的需要,长葛、偃师等地才纷纷声称自己为葛天氏、葛国故地。  5月27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等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也得出共识: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国在宁陵,文献依据充分,在史学界、在学术上已铁证如山。  2005年3月,宁陵县政府在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原葛国遗址)立碑记之。  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向记者提供了很多证明古葛地、葛国在宁陵的证据:一、《史记集解》:“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二、《汉书·地理志》:“宁陵莽曰‘康善’。孟康曰:‘故葛伯国,今葛乡是’。”三、《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四、《水经注》:“汴水又东经宁陵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汴水又东经葛城北,故葛伯国也。”五、《四书五经集注》宋元人注:“葛,梁国宁陵县东北。”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宁陵,古葛国。”“葛,古国名,嬴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北十五里。”七、《一统志》:“葛在宁陵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八、《河南通志》:“宁陵,夏葛伯国。”九、《归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十、《宁陵县志·古迹》:“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十一、《中国历代战争史》:“葛,今河南宁陵。”十二、从亳之所在可知葛之所在。《史记正义》、《元和郡县志》和《河南通志》均云:“梁州谷熟县为南亳,即汤都也。”《尚书蔡传》、《通典》、《括地志》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说:“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归德府志》和《商丘县志》都说:“在谷熟镇南五里,即古亳故墟。”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亳》一文对葛、亳之地考辨最详:夏商“北亳”即春秋亳、两汉薄县和今曹县。“皇甫谧、司马彪、杜预、郦道元均以宁陵县(西汉属陈留郡,东汉属梁国)之葛乡为葛伯国。  长葛学者张佐军在《长葛之名琐谈》一文中,也驳斥了清代长葛知县何鼎所谓“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曰长葛”是“不考证历史的妄说”。同样,其他地方也是既无史志书证,又无考古物证。记者7月18日在宁陵采访时,刘振海刚刚收到河南大学李玉洁教授从图书馆查到的100多个证明宁陵为古葛地、葛伯国的历史记载。  葛、葛伯、诸葛出于宁陵  葛姓一共有4个来源。汉代洪姓及少数民族贺葛氏曾改为葛姓,贺葛氏改姓葛的后人较少,洪姓改为葛姓者是江南葛姓的重要一支。另外两支葛姓均出自宁陵。  其一,以祖上名号“葛天氏”之“葛”为姓。《风俗通》云:“葛,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曰:“葛,古葛天氏之后。”《百家姓姓氏溯源》说:“葛姓源于葛天氏。”后世子孙奉葛天氏名号为姓氏,尊葛天氏为葛姓始祖。  其二,以夏、商、周三代时诸侯国葛国国名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姓氏考略》和《百家姓姓氏溯源》均载:“夏时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商汤灭葛后,葛伯子孙以国为姓,奉葛伯飞廉为葛姓始祖。  现在,商丘市每个县(市、区)均有葛姓人口,据刘振海分析,这些葛姓人口,都应该是葛伯之后。  据《葛氏族谱》记载,周成王时,葛由拜相多年,受封迁到今四川省绥山一带定居。现在四川一带的葛姓以葛由为迁移始祖,同样出于宁陵。  又据《葛氏族谱》记载,东汉初,葛国葛庐、葛文兄弟二人从古葛地(今宁陵)辅佐刘秀南征北战,立下大功。刘秀封葛庐为下邳僮县侯,葛庐让封于弟葛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今江苏句容县),葛庐即为吴中的葛姓始祖。近年,江苏一带的葛姓有人到宁陵探源,因为其家谱上都有“葛,望出梁国宁陵”的记载。  葛伯后裔有的以葛为氏,也有的以国爵葛伯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爵为氏》载:“葛伯氏,嬴姓,夏时诸侯,为商所灭,子孙以国爵为氏。”《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均曰:“葛伯,夏诸侯,为商所灭,子孙因以为氏。”可见,葛伯姓与葛姓同是葛伯之后。现在在商丘,葛伯姓极少。刘振海推断,葛伯与葛同出一祖,可能在演化过程中,葛伯逐渐去“伯”而姓“葛”,正如现在姓欧阳的简姓欧一样。  诸葛姓是后来葛姓所出。据载:诸葛祖上本姓葛,原住诸县,后迁阳都,葛姓族人居诸县时,就称诸县葛氏,简称诸葛而成姓。《通志·氏族略》记载:“葛伯之后居诸县,谓之诸葛。”《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记载:“其先葛氏,为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徙居者为诸葛氏,因氏焉。”   (注:本文所依据材料主要由宁陵县县领导史继明、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县旅游局局长徐秋阁提供。) 2006年5月25日至27日,由国内著名历史学家组成的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到宁陵县进行考察、研讨活动,最终形成几点共识,其中之一是:葛、葛伯、诸葛三姓同源,均源出于葛天氏和葛国,祖籍地在现在商丘的宁陵县。上古时期的部族图腾  据《中华物产》载:葛,又名野葛、野葛藤、葛条、粉葛藤等,系豆科葛属多年生植物。其根既是古代的救荒植物,又是祖国医学常用的中药材,我国天然资源蕴藏极为丰富。  对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水平低下的远古人类来说,葛有很多神奇之处:葛花期在7月到9月的盛夏季节,为长夏之花,闻之阵阵飘香,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葛的花、块根既能食用果腹,又能入药,杀毒止泻。同时,葛皮还可以编织成衣,遮羞御寒。  上古时期,今宁陵之地盛产葛,生活在那儿的部族对葛的诸多功效甚感神奇,从而把对葛作为图腾顶礼膜拜,并以“葛”命为地名。葛天氏是葛部族的大圣人  以葛为图腾的葛部族的领袖葛天氏是位大圣人。《吕氏春秋》、《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源》、《帝王世纪》均有记载,分别为“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上古帝王”、“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这些都说明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  葛天氏发现葛的养生保健作用的同时,还推广用葛搓绳、编篮筐、制葛履、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绤”,纹理细的葛布称“跮”。他们又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体、御寒防暑,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说文解字》曰:“葛,绤。”《诗经》中亦有“为为绤”,“兮绤兮,凄其当风”的诗句。  葛天氏还首创了道德规范——“礼”。葛天氏时期是古人称道的“理想之世”,《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  葛天氏创制的“葛天氏之乐”,为中国最早的歌舞,所以说宁陵是中国歌舞的发源地。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记述最详。《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葛国立国1800年  虞舜时,大禹为司空,受命治水,荐伯益为助手。伯益随大禹治水13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著《山海经》18篇。因治水有功,禹晚年把伯益定  为接班人,欲效尧舜禅让之例让位给他。禹去世后,伯益却谦让不就,避于箕山。禹子启继位,特封伯益的儿子飞廉(一作大廉)为葛伯,此为葛被封国之始。  葛国当时与商国乃相邻的诸侯国。《孟子》记载:“汤居亳,与葛为邻。”开始时,商国仅70平方公里,葛国疆域较大。商汤实力壮大后开始伐夏,其第一仗打的就是相邻的诸侯国葛。古时候,君王出征要祭神,葛伯却不进行祭祀,结果为汤所败。商汤从征服葛国开始,后来逐步推翻夏,建立商朝。汤征服葛国后,只将葛伯除之,葛国也不改国名。直到春秋时,葛才被宋所灭。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立国约1800年。  古葛地与葛国在今宁陵  近来,有许昌的长葛、洛阳的偃师等地宣称为葛天氏、葛国故里,宁陵县正处级干部史继明、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及旅游局局长徐秋阁认为:古葛地和夏、商、周三代时的葛国在宁陵史有定论,只是近几年出于发展旅游业的需要,长葛、偃师等地才纷纷声称自己为葛天氏、葛国故地。  5月27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等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也得出共识: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国在宁陵,文献依据充分,在史学界、在学术上已铁证如山。  2005年3月,宁陵县政府在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原葛国遗址)立碑记之。  宁陵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向记者提供了很多证明古葛地、葛国在宁陵的证据:一、《史记集解》:“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二、《汉书·地理志》:“宁陵莽曰‘康善’。孟康曰:‘故葛伯国,今葛乡是’。”三、《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四、《水经注》:“汴水又东经宁陵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汴水又东经葛城北,故葛伯国也。”五、《四书五经集注》宋元人注:“葛,梁国宁陵县东北。”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宁陵,古葛国。”“葛,古国名,嬴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北十五里。”七、《一统志》:“葛在宁陵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八、《河南通志》:“宁陵,夏葛伯国。”九、《归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十、《宁陵县志·古迹》:“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十一、《中国历代战争史》:“葛,今河南宁陵。”十二、从亳之所在可知葛之所在。《史记正义》、《元和郡县志》和《河南通志》均云:“梁州谷熟县为南亳,即汤都也。”《尚书蔡传》、《通典》、《括地志》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说:“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归德府志》和《商丘县志》都说:“在谷熟镇南五里,即古亳故墟。”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亳》一文对葛、亳之地考辨最详:夏商“北亳”即春秋亳、两汉薄县和今曹县。“皇甫谧、司马彪、杜预、郦道元均以宁陵县(西汉属陈留郡,东汉属梁国)之葛乡为葛伯国。  长葛学者张佐军在《长葛之名琐谈》一文中,也驳斥了清代长葛知县何鼎所谓“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曰长葛”是“不考证历史的妄说”。同样,其他地方也是既无史志书证,又无考古物证。记者7月18日在宁陵采访时,刘振海刚刚收到河南大学李玉洁教授从图书馆查到的100多个证明宁陵为古葛地、葛伯国的历史记载。  葛、葛伯、诸葛出于宁陵  葛姓一共有4个来源。汉代洪姓及少数民族贺葛氏曾改为葛姓,贺葛氏改姓葛的后人较少,洪姓改为葛姓者是江南葛姓的重要一支。另外两支葛姓均出自宁陵。  其一,以祖上名号“葛天氏”之“葛”为姓。《风俗通》云:“葛,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曰:“葛,古葛天氏之后。”《百家姓姓氏溯源》说:“葛姓源于葛天氏。”后世子孙奉葛天氏名号为姓氏,尊葛天氏为葛姓始祖。  其二,以夏、商、周三代时诸侯国葛国国名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姓氏考略》和《百家姓姓氏溯源》均载:“夏时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商汤灭葛后,葛伯子孙以国为姓,奉葛伯飞廉为葛姓始祖。  现在,商丘市每个县(市、区)均有葛姓人口,据刘振海分析,这些葛姓人口,都应该是葛伯之后。  据《葛氏族谱》记载,周成王时,葛由拜相多年,受封迁到今四川省绥山一带定居。现在四川一带的葛姓以葛由为迁移始祖,同样出于宁陵。  又据《葛氏族谱》记载,东汉初,葛国葛庐、葛文兄弟二人从古葛地(今宁陵)辅佐刘秀南征北战,立下大功。刘秀封葛庐为下邳僮县侯,葛庐让封于弟葛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今江苏句容县),葛庐即为吴中的葛姓始祖。近年,江苏一带的葛姓有人到宁陵探源,因为其家谱上都有“葛,望出梁国宁陵”的记载。  葛伯后裔有的以葛为氏,也有的以国爵葛伯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爵为氏》载:“葛伯氏,嬴姓,夏时诸侯,为商所灭,子孙以国爵为氏。”《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均曰:“葛伯,夏诸侯,为商所灭,子孙因以为氏。”可见,葛伯姓与葛姓同是葛伯之后。现在在商丘,葛伯姓极少。刘振海推断,葛伯与葛同出一祖,可能在演化过程中,葛伯逐渐去“伯”而姓“葛”,正如现在姓欧阳的简姓欧一样。  诸葛姓是后来葛姓所出。据载:诸葛祖上本姓葛,原住诸县,后迁阳都,葛姓族人居诸县时,就称诸县葛氏,简称诸葛而成姓。《通志·氏族略》记载:“葛伯之后居诸县,谓之诸葛。”《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记载:“其先葛氏,为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徙居者为诸葛氏,因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