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甘姓网 > 甘氏源流 甘氏源流

渤海堂甘氏源流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甘姓展区

渤海堂甘氏源流 

 甘氏源流:

甘姓是一個與遠古時期的甘國有關的姓氏,相傳甘國早在夏朝時就是諸候國之一,其治所在今河南洛陽西南。商朝時,來自甘國的甘盤在商王武丁時擔任宰相一職,成為甘姓中知名最早的人物。至周代,原甘國故地被周武王分封給同姓人為伯爵,始稱甘伯。數傳至甘伯恒公,同樣知名於世。春秋時,周襄王母弟王子帶也被分封于甘,為公爵,史稱甘昭公。由於他受母后寵倖,曾一度被作為周王的繼承人,只是未來得及繼位便因病逝世。上述幾支不同血統的人由於都與甘國有關,後來都被尊為甘姓人的祖先,他們的後代也都以甘為姓。

 除與甘國有關外,甘姓人還有其他一些來源,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後代中有一支姓甘,許多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人姓甘。儘管甘姓來源眾多,但其主體仍以出自甘國的甘姓人為主,其郡望、堂號等也都圍繞這一主體。歷史上,甘姓有渤海(今河北南皮)、天水(今屬甘肅)、丹陽(今屬江蘇)、洹水、甘陽、長樂、富水等郡望。

 在分佈上,甘姓是一個分佈十分廣泛的姓氏,全中國各地都有所見,其中尤以福建、廣東、湖南、四川、江西等南方各省最為集中。

祖祠、祖墓、堂號、堂聯、像讚、墓誌:

 仙一郎公後裔於清嘉慶廿年乙亥歲,在廣東省五華縣梅林鎮中心建一郎甘公祠一座,其時架造者乃是子盛公、子寬公、子榮公、子文公、子武公等五大房嗣孫捐派提而建,子光公、子斌公之後裔孫,因移居別州別縣遙遠而未捐提矣。

 

祖祠大門聯:明武初年基肇粵

清嘉廿載廟聯宗

 

祖祠門扁:一郎甘公祠

 

堂號:渤海流嶶

 此後,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後裔又在永安(今紫金縣)甘坑,始祖居住地鼎建一郎公祠一座,因時過境遷,別氏相繼陵替,甘坑的甘氏後裔己全部遷出,土地改革(文革)時,甘氏一郎公祠被當作封建財產已被他姓分得,甘坑祖祠己完全無跡,原甘坑亦改名(柑坑)。現只有五華縣梅林鎮一郎甘公祠經多次維修保持完整,供我族人拜祀瞻仰。

 

 仙一郎公像讚:

 才儲八鬥、學富五車。南宮高捷,名登帝鄉。

 宦遊南粵、惠府琴堂。祿二千石,誥博仕郎。

 考終官署,百姓咸揚。永安卜葬,甘坑地方。

 七子蕃衍,德澤流長。

 

太始祖妣崔老宜人墓:

於大清年間,用銀牌葬於長樂(今五華縣)梅林尖山下宮前廟背正窩。地形曰:轎內夫人。又曰:翠子登潭。再曰:孩兒坐欄。癸山兼酉,午水朝來,女宿二度。

 

仙一郎公墓:

 仙一郎公葬於紫金甘坑癸山丁向,後於乾隆年間改變分金,形曰:仙人獻掌。

 

仙一郎公墓誌:

 明進士誥授博仕 一郎公諱青海,居江西洪都豐城繼遷贛州信豐,宦遊粵東 終於惠州府衙署,葬於永安縣.(今紫金縣)甘坑仙人獻掌形癸山丁向,生七子分居各地,仙公墳榮僅訂山向未繪圖形,大抵陟巘降原一望靡涯雖郭熙再出妙莫能傳者矣。

 

始祖妣宋妙玉娘墓:

 葬於清咸豐庚申年 十一月十五日 ,載祖妣原骸葬于中正甘坑兩口塘中心崗,與始祖考墳鄰近。形曰:昂天海螺。又複銀牌一隻,附葬於崔太祖妣墓。

 

始祖妣黃萬五娘墓:

 歿於龍門縣甘坑,葬於龍門潞溪甘坑蔴竹下,名曰:掌裡搖珠,又曰:風吹羅帶。

文獻整理: 139(二十二)世 甘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