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符姓网 > 符氏源流 符氏源流

符氏宗族的历史痕迹

时间:2021-2-01 来源:家谱馆符姓展区


符氏宗族的历史痕迹

     中华民族源源流长,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两汉三国休……,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延变,也缔造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姓氏、人口众多的国家。原古时代的氏族始于母系,姓氏亦有此而起,故古老姓氏多以女字旁为记,如姬、姚、姒氏等等,不一而足,当氏族由母系过渡到父系,部落增加,姓氏增多,由原来的姓氏又衍变出更多的姓氏分支,符氏即为其中之一。

     符氏宗族的来源符氏族人已有多年的探究,考证出符氏宗支的几种来源,但哑柏符氏始自何支,尚待深究。

     史、网(符氏宗亲网)指出符氏因官得姓——公元前200多年的秦朝,秦孝公设立符官,并因与鲁倾公的关系,始安排顷公之孙姬雅担当此官,因为山东姬氏祖先败落,他始改新姓,遂以官姓符为己姓,符雅就成为符姓第一人,地点在咸阳。符雅后代两世均在四川做官(郡史),若干年后有一符氏官居河南洛阳,才有符氏迁徙河南之说,后迁它处。又经元、明、清时期的多次移民播迁,后又有迁至传国外者,所有这些符氏族人基本已考证出详委,大大丰富了符氏文化内涵。

     事实上符姓的前缘与姬氏、拔氏、刘氏、苻氏等等也有着深刻的关系,盛传苻改符姓之说,和本地有关联。苻姓原是扈氏的蒲氏,在人类繁衍变迁中改蒲为苻,对此还有典故:蒲式酋长蒲洪,和高人言谈,高人言说“草付为王”,洪有称王之意,因此就寻找称王的籍口,称在孙子坚身上又发现“艹付”字样,洪借此改蒲为苻。

史书记载苻洪部落原住甘肃南、东和天水周围,后领氏族迁徙黄河中下游,原因一说是西晋招安,也有其他原因记载,总之氏族迁徙流动的原委都有可能促成了苻洪支的内迁。五代十六国时,北方群雄割据,氏族倾轧,社会动荡,苻洪自称为王,后被害,死前叮咛儿子内迁自封秦王,史称前秦。健死儿子苻生继位,生性格残暴,肆意妄为,乱杀无辜,在族人的簇拥下苻坚取而代之。苻坚气傲但能招贤纳士,始得汉人王猛辅政,立法、善政,兴水利,倡农耕,民富国强,继而统一华夏北方,和东晋并列中华。苻坚施善政尤以平定内乱影响最大:兴平当时是苻氏氏族大本营,营中长老居功腐化,横行乡里,苻坚派王猛严厉惩治,始安内乱,稳固族心,威震朝野,社会平定。苻坚急於统一中华,统兵攻晋,淝水大战一败涂地,导致前秦灭亡。古代氏族倾轧,失权后灭九族之习已成常规,故东晋灭了前秦后,活命的族人被迫四散逃逸,更名改姓另谋生路,始有公元四百年间的苻改符之说。周至哑柏和兴平只有一水相隔,苻改符迁哑柏极具可能;从时代上分析,公元四百年的迁入,公元七百年后的修建符祠,应合常规。

     由凤翔档案查知,前秦苻坚档上刻印符坚,此证非错,文物史籍出自文人手笔,决非庸人弄错,史实说明,编史之时,苻已改符,世间已无苻氏自居者。

     另外从历史遗迹古庙石碑考察,哑柏镇古庙很多,其中一个菩萨庙位居东街上堡东门口,坐南向北,初建年代不详,公元1874年重修,修后两块石碑砌在现庙前墙上,西边是正文,下边刻记:

总约:张鹏汉  镇约:张 凡  保正:符升鹤

乡约:张步汉  孙 仁  张 凡  符振元

督工:张 恺 孙 烈 张  霑 张运兴

       张 应 符元兴 符 玲 张 寿

     捐银人:刻名十一行,其中村、地、点名140个,人名321位。有19个姓氏,符氏35名,其名如下:

苻升鹤  苻起财  苻启才  苻纪奎   苻门毛氏

苻纪娃  苻  成  苻蕃娃  苻门王氏

苻顺境  苻联绪  苻联科  苻元兴  苻文兴  苻俊清

苻俊杰  苻振魁  苻振明  苻振川  苻振元  苻义盛

苻芍娃  苻  淮  苻  玲  苻  玉  苻  辛  苻  英

苻  兴  苻  明  苻  训  苻升(2)  苻容  苻  金

苻  密

碑上符氏两名地方官:保正:符升鹤,乡约:符振元。

     正文碑刻符,捐银刻名时均刻苻,同一个人出现两个字姓,亦说明符和苻是一个姓之意,苻升鹤在他撰写符氏家谱中,全写符。但在此处一处姓出现两个字,非为弄错,错者应为个别,决非全部,况且当事人都是庠生以上的文化人,绝非容许自已的姓氏如此马虎,这也只能证明,当时的族人认可符苻归一之说,先是苻,后就符,哑柏符氏原是苻,以后归宗到符。通过以上网引、史查,结合当地历史存留石碑考证,哑柏符氏应为苻氏后裔,这也验证了族人符君佐(1910—2004)在符祠前的一句“符氏祖先曾有一代君王”的内隐。

  

作者:符明琨 来源:陕西符氏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