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市区以西的淼淼太湖中洞庭西山岛上后埠村,儿时只听父亲说过我们苏州吴县费氏原从我国北方迁徙而来,且曾是复姓陆费,但说得不很详细且缺少文字考证材料。去年夏季,我大哥从北京寄我一本由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7月出版、张学群等编著的《苏州名门望族》,才知道我所属的费姓乃归苏州费氏洞庭包山(注:我们习惯都称洞庭西山)后埠一支。
这一支从何而来?溯其源,则在四千一百多年前。费氏源自山东曲阜之南的邹费地区。公元前2100年时,黄帝第六代孙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封在费地(一说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赐姓嬴。伯益生子二人,次子若木留费,子孙以费为姓。考《姓觿》及《中国姓氏寻根》,费有两家,伯益封地在费,读作fei,另一姬姓即鲁桓公第四子季友亦因有功绩,被鲁禧公(前659-前627年)封于费(鄪)邑(今山东费县北),此费读作bi。但到宋末元初时,bi音不复存在,两处费姓皆读作fei,其成为经久通用的读音,我们西山人念乡音vee。
据考证,费氏家族历来公认的“郡望”——江夏,来自费氏七十一世祖即三国时代的费祎(音yi,190-253),他是当时江夏县(今河南省南部近湖北省的罗山西南)人。他少年丧父,随伯父长大。伯父的姑母是益州刺吏刘璋之母,祎乃随伯父入川,后仕于蜀。据说他批阅文件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远胜他人数倍,且牢记不忘,被诸葛亮指定为第二个蜀相接班人。诸葛亮曾说:“费祎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费祎也是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的三国时代的祖辈。上溯其源,苏州地区费氏原是一家。
宋室南渡时,费氏家族多有迁江南的,有力者居苏杭郡城,无力者分居于苏州和吴江、湖州、绍兴等水网地区。居苏州一带的费氏逐渐分成居于郡城、蠡墅、吴江及洞庭西山后埠等支。
我家所属的吴县洞庭西山后埠一支费氏,宋南渡时自北方南迁,开始居于苏州郡城,在郡城迭遭金兵袭击焚掠及宋末元初之乱,费氏子孙从郡城避居太湖,于元代中后期举族从湖滨迁往太湖中最大的岛洞庭西山定居,即形成后埠这一支。
(二)
明代正德(1506-1521)年间,洞庭西山后埠一支的费浩(字养素)娶涵村陆谦(陆氏祖先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即1219年从杭州迁来)之妹,未育,费家本族无继嗣者,就以陆氏夫人的内侄、涵村陆景荣(陆谦的第三子)嗣为己后,陆景荣改费姓后,有二子三孙。至明代后期,陆姓移居渡渚,后埠已无陆氏。费姓子孙繁衍,再无与陆姓通婚者。
我父亲对我说的陆费之复姓,就是陆家人继嗣于费家的姓氏,即《辞海》上“陆费”这一条,“复姓,清代有陆费墀其人”。我父亲有一次说过,陆氏源出战国时齐国,为齐宣王之后,传人有东吴大将陆逊、宋代大文豪陆游等,亦属名门。后因陆费复姓累赘,弃陆字单姓费了。陆家继承了费家,从此我们这一支的费氏事实上即陆氏之后也,故西山后埠费氏之源须追溯陆氏之祖。据郑樵《通志·氏族略》所载,陆氏是陈公子完(谥敬仲)的后代。他因惧祸奔齐,改称田氏(田陈古音相近),其后代为齐王。至齐宣王,封其少子通(字季达,谥元侯)于平原陆乡,始称陆氏,其后遂以为姓。通之子陆发有二子:陆万、陆皋。长房陆万生子陆烈,烈字伯元,汉高祖时为吴县令,迁豫章都尉,卒后,吴人怀念他,迎其丧归吴,葬于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东汉以来,陆氏是为名门望族,三国东吴陆氏出了两位丞相,即陆逊、陆凯。自东晋至陈五朝,吴县陆氏官至五品以上者有33人。吴县洞庭西山陆氏由陆元阳、陆元钰兄弟自无锡移居而来,分别住在涵村和后埠,自称属侍郎支。明代中叶,举族迁往渡渚,只有继承费氏的一支仍留在后埠,但已为费姓。
《苏州名门望族》书载,包山(即我说的西山)费氏虽是望族,但登仕者极少,官职最高者也只清道光年间十三世祖费仑虚(名文淦,1788-1857),是二品衔、四品知府,任浙江省军需总局总办。族人以去湖南湖北经商者为多,不少人幼习诗书,颇具才识。在清代,七至十二世的祖先有五支迁居湖南,定居于湘阴、长沙、常德等地。有的人壮年在外奔波务商,仍不忘本土宗族,到老还乡。中兴始祖十世松轩(名世瑞,1704-1733)在湖南湘潭、长沙几处经营瓷业、绸布业等,成为巨富,65岁后把事业交给儿辈,携眷回西山后埠,置义田赡族.他为三房子嗣建立了秉训堂、承志堂、葆彝堂三幢深宅大院,又在辛村建绿石堂、伦彝堂两处大宅。松轩长子敬斋(曾在浙江做小官)为大房,居秉训堂;次子鲤泉为二房,居承志堂;三子桔怀为三房,居葆彝堂。二子三子均经商,商号在湖南长沙、湘潭、宁乡、益阳、常德五埠一带。后埠费氏也有散居在湖北省汉阳、汉口、蔡甸、荆州、沔阳、宜昌等地。我父亲在汉口工作时遇到过房主人徐竹君之佣妇费氏,属德字辈;遇同兴泰棉花行职工费氏,属延字辈的;又遇春兴裕号拣茶女工费姓,也是延字辈的。他们都记得西山后埠一支的费氏辈分排行,即费展思所撰十六字:“文德延昌、学修英茂、敬承良志、克绍华宗”。
这十六字是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族中议定,并议定费浩(养素)为一世祖。
(三)
依照文字资料记载为准,我只能从九世祖说起。洞庭西山后埠费氏第九世共有五房,据我父亲说是兄弟秀才五人,排行第三的费质庵(名国士,1680-1733)读书有所成,中秀才,有诗作,但仍兼农,后经商于楚,为三房始祖。其子第十世费松轩生三男,又分三房。现在的后埠费氏后代都是这三房的子孙。松轩的长子敬斋(名孝先),二子鲤泉(名孝友),三子桔怀(名孝瑞)均为第十一世。我家就属于费鲤泉这一脉。
费鲤泉(1742-1808),是个孝子。母钱氏老病在床,久患痢疾,衾褥玷污,他亲为更替,不假他人之手。母气管积痰,他用芦管亲口吸痰,“费孝子”之名遍及洞庭西山和三湘。嘉庆二十三年,为其建祠造坊。因兄敬斋早逝,后埠费氏大族俱由鲤泉以长兄身份析产并安排好湖南湖北产业,使费氏中兴之势得以持续下去。鲤泉父子长袖善舞,往来于荆湘从事贸易,在湖南长沙、常德、湘潭、宁乡、益阳开分支联号商店,业绩颇佳,且经营之余不离经史,为后人树立了勤学的良好榜样。
鲤泉育子二:长子伟堂,字大杰,又名禹峰,即“麻阳太公”;次子蟾香,二子是为第十二世。蟾香中过秀才,惜早故,由伟堂次子仙洲继承,即芝云、怡云之父。芝云之子慰伊(音)住河南开封,怡云子连元住南京乌衣巷(王谢旧址),日寇在南京犯下疯狂大屠杀罪行后,费氏的这一支再无消息,也可能绝嗣了!
费伟堂子十三世费海门,为费氏十六字的首辈“文”字辈,名文潮,字仰苏,配秦氏。海门年轻时随父亲伟堂在吴头楚尾营商,育有二子六女:长子琴珊,次子哲如;大女适马前堡,三女适横山,其孙即我兄弟姐妹认识的火金,四女适东蔡春熙堂,六女适鹿村黄咸顺,其余皆不详。海门公于五十多岁后将在湖南的企业交给大女婿前堡的马梅溪经营,自己回西山后埠逍遥纳福。洪杨之役,使海门公在湖南的企业一败涂地,恰如其常吟诵的一句唐诗:“时难年荒世业空”。
海门的长子琴珊为第十四世,德字辈,名德宣,绰号呆金官;其弟哲如,绰号呆玉堂。兄弟二人均属纨袴出身,没有学问,却又是做官迷。琴珊在湖南桃源做过巡检,重九品之流;哲如在浙江宁波、绍兴也做过小官。
琴珊有子二:长子缦卿,延字辈,名延庆,又名昶龄;次子萼楼,二子为第十五世。缦卿是一花花公子,他写的字恶劣,不堪入目,文化低又不会做生意,也不会工农手艺,呆头呆脑,只会花钱吸鸦片烟,只活了三十九岁。
缦卿有一子,即十六世费笠斋,属昌字辈,名昌言,字清和(1858-1908),他是我从未见过面的祖父。他生于清咸丰戊午年,肖马。笠斋出世正值洪杨之役,又因其父缦卿无能,家业荡然,柴米不继,直到28岁才得以结婚。却说那年月,缦卿在湖南常德自己的店号中鸦片烟瘾发足,却又无钱买烟,向店中职工借钱,没有一人看得起这少东家,人人反锁了门不理睬他,因此而气绝,竟先于其父亡故。其父琴珊在湖南经商,直干到七十三岁病故,与其子缦卿一后一前,都葬于湖南省桃源县荒地。噩耗传到西山后埠故里,正是笠斋迎娶俞淑娟之时,即秘而不宣,先办喜事,再发丧告。俞淑娟(1869-1916)即我未曾见过的祖母。她家住西山头陀桥,祖上也在湖南经商,发过财,在西山造过两处大房子,一在头陀桥,叫居易堂,其规模比费家承志堂有过之而无不及;二在俞家弄。俞家祖上还有能力再建,于是托人带了上万现银乘船回西山,船老大在到达西山时得知俞家主管人在湖南病逝,就吃没了这一大笔现款,用这笔现款给自己买木料砖瓦在南徐造起新屋来。因为是攫取的不义之财,后突遭回禄之灾,烧得只剩一片屋基。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冥冥中自有报应!这件事,当时在洞庭西山几乎无人不晓。
费笠斋因家贫,被族中人不大看得起,央人介绍到浙江南浔镇黄泰和号当伙计,年俸只有二十八千文。可怜见的,他因劳累过度病死在归家的一条航船里,到家已经气绝,享年五十岁。他与俞氏生有四子四女,夭折二男一女,一女送给了南浔育婴堂。长子名学忠、次子名学信,长女费贤贞,余不详。
笠斋的长女费贤贞,是我的姑母,嫁西山东河镇承启堂徐颂如,早寡,抚育二女:长女徐芝婵,任上海海军保育院主任,适东海舰队干部陈勋,子名陈喆,为上海军医大学医生;次女徐君婵,又名徐友伟,曾任江苏吴县广播站主任、苏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适苏州地委文教委书记张道友。我在姑母家住过近一年,知她善良勤劳节俭,她无论菜好菜差,每顿两碗米饭;且多次教导我“食不言”。
第十七世、笠斋的长子费学忠(1897-1937),字让之、让志,肖鸡,从小天性聪颖,十三岁,由族祖费怀之介绍到汉口立豫钱庄当学徒。他曾拜湖北书法家程子大为师,练就一手好书法,又善丹青。费让之是我伯父,他北伐后在汉口震泰钱庄、达源钱庄当过经理、协理,本小力微,并未发过大财,因病在汉口去世,享年仅四十一岁。费让之生育二男三女,长子费修绠,又名汲泉;次子润泉,幼年病夭。长女费佩玉,嫁苏州洞庭西山东河镇三余堂徐嘉昌,育子女六人,即懋贤、丽霞、乐贤、丽洁、立晓、丽蓉。次女费修君,又名玉双,上海市徐汇区小学教师,丈夫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黄苇;三女费修文,上海市委机关保育院院长,丈夫郗藩封,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育子名费邑。
第十八世费修绠(1932-),是我唯一嫡亲堂兄,195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又是青岛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先进工作者。他长期从事海藻栽培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发明专利8次,获中科院科技奖多次。他曾作为专家被邀请到美国研究和讲学7次,被邀去瑞典3次、西班牙2次。1994年和资深院士曾呈奎一起在青岛主持召开了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第五届国际藻类学术大会”。费修绠妻子邹競雄,他俩育二子为费氏第十九世费峥、费澜。
(四)
第十七世费学信(1900-1978),字逊之,费笠斋次子,即是我的父亲。他生于农历九月二十五日,肖鼠,家里为了给他起名字,请来了几位西山的秀才老儒,有说叫“菊生”的,因为与俞家外公同名,不行;有说叫“谦祥”的,因叫起来不顺口,也弃用。最后才说用“逊之”吧(又写作“洵之”)。父亲笠斋去世时他才八岁,母亲去世时他只十六岁。因家贫,寡母无力抚养,十三岁就由族祖费怀之介绍,于1912年8月中旬到汉口武圣庙上首的三善巷口门面不大的保成钱庄当学徒,老板叫汤德仁,系浙江余姚人,汤老板看他人小劳动力差,经常打骂他,打得他遍体青紫。我们兄弟幼年时常听父亲讲这个汤德仁凶狠吝啬,有一次吃饭时,我父亲舀汤时不在意,一调羹舀去了八个油花,汤老板大声嚷道:“一共十来个油花让你舀走八个,这还得了!”接着就是一顿毒打。父亲常回忆并讲这类事,就怕我们子女将来出门谋事不经意时会遭老板打骂。1914年,费怀之再介绍他到汉口同德钱庄做“过堂”,还是学生意。该钱庄规模较大些,老板朱余梁是浙江上虞人,干到1920年,由朱老板介绍,到汉口新开的德康钱庄做会计主任,这里的老板叫夏致贤,做至1926年北伐军到汉口。当时汉口的钱庄因国库券问题而大部倒闭,他于是转到淳大钱庄做会计,后由好友韩荫堂介绍到上海兴圣街义生昌华洋百货号做柜员,因为对柜员业务不熟,做了一年就辞职,转到上海德茂小钱庄做收票员,再转到上海益大钱庄任专员,到江西九江、浙江吴兴索回钱庄借款,收账结束后由益大钱庄老板何晋元介绍到上海十六铺黄隶路宝来进出口公司司仓库账。1945年,宝来公司解散雇员,他之后便失业约八年,靠借亲友所囤绒线,在同乡开的义生祥布店门边摆一绒线摊,到解放前夕把这些老本亏光吃光,负债累累,延至1952年进他大女婿邱朝钿开的昌信绒线店做收银员。昌信店公私合营后,短期内他被调至信义绒线店和恒源祥绒线店工作,1956年到上海市中百公司化妆品批发部做收银员和食堂会计,1962年光荣退休。他因家贫辍学没有较高学历,也没有资金,向来只当伙计、职员,没有当过老板。但他一生好学,当学徒时每晚练写毛笔字,天天写几百个“永”字,把永字八法练熟,中青年时收藏并研读各类字帖揣摹学习,因此写得一笔好字,堪与书法家媲美。他晚年参加上海乐天诗社,诗作颇多,常与诗友唱和。他病故前一年的1977年11月19日在上海寓所万茂里4号亭子间作诗云:
生逢庚子菊花天,
喜值农村大有年,
鸿鹤山房借打谷,
何家婆媳祝绵绵。
髻年丧父悲荒学,
奋发图强习艺坚,
五十春秋艰苦度,
迎来幸福乐余年。
小楼入晚月光寒,
革命电波鸣玉盘,
燕语莺歌声呖呖,
宏图四化万家欢。
另须赘述一笔的是西山后埠费氏多有良医,十二世费韵初、十四世费云卿、十六世费芝荪等均擅长医理,深通岐黄。我父亲费逊之业余爱好学习医书,与名医交友,亦略知一些医术,能治愈一些疑难杂症。他在西山家中常年备有丸散膏丹,以济世治病为心愿,给药贫苦乡民,不收报酬。
我的母亲蔡青霞(1900-1957)是我外祖父、号称洞庭西山工商企业界“总董”的西山东蔡村蔡介轩与簉室周氏所生之女。蔡介轩在西山开设同兴店,经营粮食、油料、酒类、杂货等商品。其簉室周氏是湖南长沙人,十四岁时随蔡介轩不远千里来到洞庭西山蔡家,生女青霞,因受蔡介轩嫡室秦氏歧视和迫害,被逼再嫁,给二图里村的朱锡桂为妻。青霞尚在襁褓中,由蔡介轩之母徐氏抚育长大,虚龄19岁嫁到费家,直到周氏病故后才知生母是她,前去朱家跪拜时,周氏灵位似有神助感应一般,突然坠落于地!我母亲为费家生育十一胎,夭折五胎,育二女四男。长女费梅君、次女费亦君,长子费修梅、次子费修石、三子费修竹、四子费修渔,均为费氏之第十八世。
费梅君(1924-),适浙江宁波镇海人氏邱朝钿,生育六子二女,长子邱松年,配孙维,育女邱蓓蓓,蓓蓓适王子袭,生女王莺;次子邱柏年,配刘佳华,育女邱健,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学生;三子邱延年,配王玲珍,育女邱珏,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四子邱嘉年,配柏宝应,育女邱如莲;五子邱昌年,配吴爱琴,育女邱谦;六子邱伟年,配鲍珏,育女邱露仪;长女邱晓芬,上海市公交系统电路技师;次女邱亚芬,上海南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干部。
费亦君(1926-1994),适浙江海宁人氏孙辅圭,育三女一男。长女孙以明,适高国清,育女高磊;二女孙以真,适沈学毅,育子沈小波;三女孙以刚,适许美荣,育女许罡;子孙以智,配张建萍,育子孙辰鑫。
费修梅(1929-2007)上海市钱业中学毕业,考入沪江大学国际贸易系,解放初大学院系调整时转入上海市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市财经大学)国际贸易系。毕业后曾在国家外贸部工作,主编《国际行情》多年,后被下放至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中学任教,十年浩劫结束以后调回北京担任北京对外经贸学院(今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教授。1989年应日本东京经济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去日本讲授国际金融专业课程,又多次去香港讲学。著作和译著有《国际金融原理与实务》、《银行基础业务》、《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华侨汇款》等。配同学、江苏湖州人氏、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干部徐玲玲,育一子三女。长女费英琼,河北省廊坊市廊坊师范学院教师,适诗人、教授姜宇清;长子为费氏第十九世费英瑶,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配王平,育子为费氏第二十世费茂植;二女费英珮,中国人民银行职员,适中国人民银行高级管理干部时文朝,育子时靖哲;三女费英瑜,中国工商银行职员,适总参下属企业高级干部乔子和,育女乔昊莹。
费修石(1933-),毕业于上海市钱业中小学,1955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为我国建材工业著名专家、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建材局处长,对水泥、玻璃工业研究、窑炉技术深有造诣,曾襄助建设家乡洞庭西山水泥厂。他的专著有《水泥工业技术革新经验汇编》、《降低玻璃熔窑燃料消耗量的若干途径》、《关于水泥企业开展“无故障、全效率、设备综合管理”的探讨》等。他的妻子是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绣文,育女费英鸿,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现定居于美国从事科研教育工作,有一女名 。
费修竹(1937-)1943年至1955年,就读于上海市钱业中小学。自上海解放之后,即担任《大公报》、《新闻日报》、《新民报晚刊》、《文汇报》、《大报》、《通俗报》通讯员(新闻日报社的通讯员证号为94146),从事课余采访写作。1955年考进复旦大学新闻学系,1960年五年制本科毕业,从此一直在安徽日报编辑部所属的经济部、工商部等部门任记者、编辑,曾担任周末刊副主编、生活特刊编辑部主任、省城新闻版主编、总编室版面主编等职。1984年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88任安徽省第六届政协委员。1993年被国家新闻系列高评委评定为高级编辑职称,同年被评定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正式退休,受安徽省省长王太华聘请,任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岗工作时所写通讯《他们真有“龙图”风格》获全省好新闻一等奖,所编读者来信《两亿斤粉丝求买主》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1980年代编著的《安徽名特产》和《安徽特产风味指南》两书分别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妻子戴丽华,为浙江永嘉人氏,育一女一子:女儿费雁,毕业于安徽大学新闻系,现任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计划处主管,适镇江人氏、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所属《江淮时报》副总编辑顾群,育一子,名顾亦飞;儿子费英凡,毕业于合肥联合大学计算机专业和安徽大学经济学院会计系本科、工商管理学系本科,为双学士,现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所属《文摘周刊》报编辑,配安徽凤台人氏、安徽省武警部队总队医院医生高琳,育一女,为费氏第二十世费茂林。
费修渔(1944-)1965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即今河海大学),长期在浙江省新安江水电厂、衢州水电厂担任总工程师,职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任数届浙江省政协委员。妻子是浙江梅城人氏江振坤,育一女,为费氏第十九世费英鹤,毕业于安徽工学院,在浙江省嘉兴发电厂工作